辣椒红 党参旺
作者:李玉荣 罗荣幸 时间:2016-12-28 阅读:261
辣椒红 党参旺
——海拉镇特色产业发展侧记
记者 李玉荣 通讯员 罗荣幸
“补多小河牛栏江,大丫汉子泪汪汪,男儿十六打工去,女嫁外地不回乡。”曾经的海拉偏远贫穷。
而今的海拉,交通四通八达,特色产业发展风生水起,贫穷日渐灰飞烟灭。这一切的蜕变,与一个个产业发展致富带头人紧密相连。
辣椒红了一片天
近年来,海拉镇平原村村民在致富带头人王传稳的带领下,通过调结构、转方式,摒弃传统的包谷洋芋种植,大力发展辣椒产业,有效增加了经济收入,成为奔康路上的一道亮丽风景。
王传稳带领乡亲致富的故事,还得从2012年说起。当年,在外打工十余年的王传稳,怀揣辛苦挣来的钱,带着为乡亲做点事的想法,回家开始谋求新的发展。一回到家乡,他想到打工时看见老百姓种植辣椒收益很好,便开始谋划种植辣椒。
“当地老百姓习惯种植包谷洋芋,为了鼓励他们种植增收致富快的辣椒,我通过免费提供辣椒秧苗给老百姓种,然后按每斤1块钱的保护价回收的方式引导推广种植。经过精耕细作,加上良好的气候和走俏的市场,当年的10多亩辣椒试验性种植成功,乡亲们喜上眉梢。”王传稳说。
为了抱团发展,2014年,王传稳联合当地5位农民,成立了兴农合作社,走合作发展的道路,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继续种植辣椒,不断扩大种植规模,把辣椒主导产业做大做强。
目前,合作社的种植地域从海拉扩张到附近的黑石头镇、岔河镇等地。据了解,2016年,在王传稳的带领下,合作社种植辣椒18万余株喜获丰收,每株产生经济效益4元,多的达到5元,亩产值高达4500元,给种植户带来70万元左右的收入。同时,种植、采摘、分选等环节解决8000余人次劳动就业。
为了更好更科学地发展辣椒产业,合作社还投资21万元在集镇上建设了可储藏蔬菜30至40吨的冷库。“下一步我们准备在海拉建立辣椒加工厂,将部分外运价值低的辣椒就地进行加工成辣酱、泡椒等,提高辣椒附加价值,进一步提高老百姓辣椒种植收入。”王传稳表示。
党参销往东南亚
时下,正是海拉中药材党参收获上市时节,穿梭在海拉镇的集镇市场,商贾往来,党参交易异常火爆。行走在田间地头,一幅幅忙碌收获党参的场景,不时映入眼帘。
海拉镇党参产业的发展,与管氏特色中药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管仕七密不可分。
2011年,管仕七在外打工期间看到中药材市场前景极好,于是决定返乡从事中药材种植。当年,他把自家仅有的三亩地,全都种上党参和半夏。想不到当年产值就达26000余元,成为种包谷、洋芋的好几倍。
看到管仕七成功后,乡亲们也主动调起产业结构来。2014年,管仕七把党参种植大户联合起来,成立了管氏特色中药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社员70户350人。2015年,合作社不断壮大,社员发展到510户。2016年,社员发展到1530户,建立种植基地2000亩,带动社员和周边百姓种植1.5万亩。
一人富裕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带着建一个基地富一方百姓的理念,合作社分别在海拉镇火箭村和元丰村建立了300亩半夏种植基地和500亩党参种植基地,带动社员和周边百姓种植党参7000余亩,年用工量达到2.5万人次,年总产值达5420万元。
在管仕七的带领下,目前在海拉镇的海昌村、元丰村等地,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植党参。许多人家靠种植党参,踏上了富裕路。像党参种植大户邹八斤、邹明友、张毛简等每年都有几十万元的收入。
由于带领群众种植中药材致富效应日趋凸显,2016年5月18日,管仕七应邀参加CCTV《聚焦品牌》节目录制。7月10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品牌日设立日期网络预选活动新闻发布会上,管仕七的特色中药种植荣膺“中国中药材行业自主民族品牌称号”,一带一路(中国)品牌战略发展工程管委会授予管仕七的合作社为“中国中药材行业领军品牌称号”。
目前,海拉镇的“威宁党参”卖到了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如今,管仕七带领着父老乡亲在海拉这块贫瘠的土地上继续创造着新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