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人都说他“会当家”
作者:马召凤 时间:2016-12-30 阅读:204
村里人都说他“会当家”
——记啊嘎村村支部书记安义
记者 马召凤
一口浓重的彝族口音,一身彝族的豪放性情。初见安义,他说话直爽、不拘小节。村里有人叫他老安,有人叫他安支书。在村里,谁家有事拿不定主意,都会说“要不,晚点我去找老安商量商量”。
担任村支部书记的这7年,啊嘎村通了路,贫困户住进了新房子,很多矛盾纠纷化解了。村里人都说安义“会当家”,他却说:“我只是一个村支书”。
村里的“和事佬”
“快去叫安支书!”
“已经让人去请了,马上就到。”在啊嘎村禄伟光家门前,村民们正忙着劝架、调解,看着父子两个越来越大的火气,几个村民正忙着往村支书安义家里跑。
2015年7月,禄伟光父子两人因为一些小事矛盾激化,禄伟光和儿子打了起来。村民们听见了吵闹的声音陆续赶到禄伟光家,情绪激动的父子怒目相视,正在开战。村民们边拉边劝弄了半天,父子两个愣是闹得不可开交。禄伟光一生气,拿出手机就要报警,村民拦都拦不住。这时,村支书安义急匆匆赶到了,忙得上气不接下气连话都说不出来。
“你打了这个电话,你们父子两个就真的走到头了。”叉着腰喘了几口粗气之后,安义终于说出了话。
这天,安义一直在禄伟光家里待着,一遍一遍做思想工作,直到两人的情绪都缓和了才回家。那晚回到家已经是晚上九点多。
“要不是老安在场,我家父子两个可能到今天都没办法坐下来好好吃顿饭”。说起父子两个人的那次吵架,禄伟光囧得低下了头。
在安义当村支书的这几年间,这样的事情不知道发生了多少次,或是家庭纠纷,或是田间地头的地界不明,或是夫妻两人的打打闹闹,哪里有矛盾纠纷,哪里就有安义。
建房修路谋民生
“安支书没架子,肯帮忙。”43岁的安才秀用这样一句话表达了对安义的肯定。
安才秀家是啊嘎村的贫困户,丈夫很早就去世了,留下了她带着三个孩子生活。“外头下大雨,里头下小雨。”以前,安才秀家的房子破烂不堪,几间简易的房子像是丢失了拐棍的蹩脚老头,摇摇晃晃,风一吹就要倒了似的。
“家里穷的连耗子都不来。”如今,老房子不在了,白色的新房子在阳光照耀下,伴随着一缕缕炊烟,洋溢着普通农户家的小幸福。
2015年,安义帮着安才秀家争取了5万元的危房改造款,组织工人帮忙修建了新房子,如今的安才秀家摆脱了老房子“外头下大雨,里头下小雨”的苦恼。在啊嘎村,去年有7户人家像安才秀一样,住进了三室一厅的新房子。
今年是安义担任啊嘎村村支书的第7个年头。在这7年中,安义东奔西走,厚着脸皮,磨破嘴皮,上下争取。在这7年中,啊嘎村在一点点变化着,路通了、新房子有了,邻里更加和谐了……
说起啊嘎村修路的那段时间,安义第一句话就是“皮子都晒褪了”。 那段时间,安义和村里面的村民一道,每天7点左右就起床了,随便吃点东西就直接干到中午。“这几条路最难修的就是赶马的那条路,足足修了近5个月,每天天不亮就出发,到了晚上才回来”。
2015年11月,一条长期困扰着当地群众出行的烂泥路消失了,变成了水泥路直通家家户户。这几年,安义带领群众先后修通了四条通组路,实现了全村7个村民小组全部通路的愿望,大大方便了群众出行及生产生活问题。
有产业 有出路
房子是新的,路是硬化的,日子是温暖的。安义开始思谋着村民们长远的幸福。
“没有一些靠得住的产业做支撑,老百姓依旧过不了好日子。”安义说。
2013年前,当地村民听到“特色产业”四个字,感觉新鲜又陌生。村民们守着家中的土地,种玉米种土豆,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但是家家都很少有多余的闲钱。一场村民大会的召开,第一次让当地百姓接触到了“产业结构调整”这类新鲜的词汇。
“以前,村里的莲花白就是自家种点吃,算不上规模,这两年我们了解下来,这东西真能挣钱。”到了六盘水等地蔬菜市场上了解了一圈之后,村支书安义兴致勃勃地召集了村民召开村民大会,号召村民们种植莲花白。第一年,很多百姓并不看好莲花白的市场,村民们零零散散地种植了几百亩。
一年下来,没想到种植莲花白的收入比种植苞谷、洋芋强多了,甚至翻了几倍。慢慢地,在啊嘎村莲花白种植渐渐火了起来,去年,啊嘎村莲花白种植面积达2000亩以上。看到老百姓种得多,安义又到六盘水找来收购商,上门帮助群众收购莲花白,为菜农们节约了大量的运输成本。
“下一步,我们打算打造啊嘎村绿色莲花白种植基地,明年继续扩大种植面积。”安义告诉记者。
“安支书说了今年要种植改良的洋芋品种……”在啊嘎村并不平坦的土地上,村民们正翻着新土,议论着今后的种植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