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庄稼不如一年树”
作者: 时间:2016-12-30 阅读:230

大洪村村民宁选国在苗圃基地里除草
(上接1版)
果然,苗木市场如预期那般红火起来。大寨的苗木培育也从最初的核桃苗,到后来的绿化苗和经果苗齐种。面积从2011年的10余亩扩张到2016年的70余亩。人均收入从1800元到6850元。大寨组的村民亲眼见证并感受到了苗木市场的效益。
“我去年入股种了6亩苗木,收入10万元有余。我就是种十年庄稼,还不如种这一年树呢。”村民宁选国说。
“在宁支书带动下,现在大寨组几乎每家都参与苗木培育,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了。”村民宁友正说。
苗圃发展快,“三变”来帮忙
冬至岔河,暖阳依旧。在大寨组村口,大片的土地里,虫树、赫柏、柳沙、红叶石楠等绿植的幼苗迎风摇摆,与山上成林的华山松相映成趣。
苗木市场,如宁选俊当初预见的那样广阔畅销。大寨的苗木规模随之日益扩大,他们的经营模式也逐步走上正轨。
“说起来,‘三变’在我们这里并不算新鲜事了,他们合作社采用的经营模式就是同一种。”岔河镇副镇长赵泽义介绍说。
“我们从一开始采取的经营模式就是村民可以用土地入股,再请村民管理,取得效益后大家一起又平均分红。”宁选俊介绍说。
村民宁选国给我们算了一笔账:“我出6亩地入股,到时候地里的苗收起来卖了,除去必要的投资,剩下的收益与合作社平分。此外,培育期间,我还可以再到合作社打工进行田间管理,每天合作社还得给我60元工钱。”
“这种模式特别好,大家很省心啊,只要入股土地,在需要的时候去做一些田间管理就完事了。”村民宁选思说。
此外,大洪村早年退耕还林的华山松已经结果,合作社还直接向村民收购松包取种培育。今年就以8毛每斤的价格向村民收购了11万斤松包,这又是一笔村民的绿色收入。
华山松算苗木种的“百日苗”暨下种后100天左右就可移栽,培育好卖出后,要搞种植,这就需要大量的人手,宁选俊常年带村里70余名村民外出种植。
宁选思说:“别小看种植的收入。2015年,哲觉镇退耕还林工程12020亩全部承包给大寨合作社,当时村里70多人去种植华山松,每人每天还能挣到工钱130元,还供吃喝呢。”
记者采访时,宁选俊正带领着村民在金钟镇花果山一带搞种植。谈及未来的发展,他说:“我们要继续在‘绿色’上做文章。再扩大苗木种植规模,现在全县大搞生态建设,苗木需求很大。我们10000亩左右的油茶前景也很看好。”
“十年庄稼不如一年树”,在村支书宁选俊的带领下,大洪村在脱贫奔小康进程中,找到了一条独有的、适宜大洪的绿色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