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洞桥:亟待保护的全国重点文物
作者:陈武帅 李锦洋 时间:2017-01-06 阅读:269
“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百村纪行” 大型纪实采访系列报道(24)
六洞桥:亟待保护的全国重点文物
本报特派记者 陈武帅 通讯员 李锦洋

如今的六洞桥

六洞桥边西北东南走向的古驿道
“六桥烟柳遇神仙”讲的是威宁八景之一的六洞桥。
2013年,国务院核定公布了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1943处不可移动文物中,“茶马古道”威宁六洞桥长堤榜上有名。
威宁每日新闻“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百村纪行”大型纪实采访报道组在初冬时节来到这里,夕阳下的六洞桥烟柳不在,长堤残缺,川祖庙、松坡亭已被高耸的建筑物取代,早已不见杨柳依依,湖水清清的模样,“遇神仙”的美景只在记忆深处了。
《威宁县志》记载:六桥烟柳堤,威宁八景之一,在城东南1公里的草海中,由六洞桥、柳堤、川祖庙、松坡亭组成。长堤是鸭海和南海的分界。六洞桥长堤位于草海镇东南1公里,建于咸丰年间,同治年间维修。堤桥合一,全长345米,其中,堤长328米,宽3米。堤上遍植垂柳,西北东南向,桥跨大中河,为三孔石拱桥,长17米,宽4.5米,单孔净跨3.6米,矢高2.2米,堤、桥均为料石砌筑。
“1958年六桥烟柳堤所有建筑被拆毁,料石做成了铺路石。1970年放干草海造田,堤边柳树全部砍伐。” 鸭子塘社区支书张立宪介绍了六洞桥被毁的过程。
走在六洞桥长堤上,哒哒的茶马古道马蹄声已远,繁华的马帮故事已远,杨柳依依的美景已远,只是古驿道还方便着过往的路人,坚实的桥墩下油菜花开、葱蒜蔚然、流水如线。
遥想当年,六洞长堤、杨柳依依,湖光点点。
商旅往来,在茶马古道上续写辉煌,打通滇黔与中原的动脉。
“我们一直致力于保护六洞桥这一文物,想开发成威宁草海湖畔的旅游景点,可是资金、技术等都捉襟见肘,所以擦亮六洞桥这张名片还需要做许多工作。”鸭子塘社区支书张立宪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