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7-01-09

干部勤跑腿 群众笑开颜

作者:王洪伟 时间:2017-01-09 阅读:330


 干部勤跑腿  群众笑开颜
——哲觉镇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侧记
通讯员 王洪伟  


  时下,走进哲觉镇论河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移民搬迁的新居错落有致,整个安置点呈现出一片热闹的景象,暖意浓浓。
  “朱镇长,你们又要去搞动员啦。”安置点居民张正荣热情地向哲觉镇镇长朱达聪打招呼,一句简单的搭讪蕴含了当地群众对哲觉镇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认可。
 
细心摸底 科学谋划
 
  “我们成立了工作小组,组织镇、村干部进行摸底排查,严格按照搬得出、留得住、能就业、有保障的要求加以宣传,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及时研究部署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变要我搬为我要搬。”哲觉镇党委书记张睿如是说。
  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作为一项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是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德政工程。旨在将生活在缺乏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搬迁安置到其他地区,并通过改善安置区的生产生活条件、调整经济结构和拓展增收渠道,帮助搬迁人口逐步脱贫致富。
  自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启动以来,哲觉镇坚持“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坚持以驻村工作为平台,精心组织人员开展摸底排查,以政策宣传为导向,结合自身实际,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进行科学统筹,科学谋划,通过论证,在论河村、中发街、营坪村、箐竹村等村建立集中安置点。2016年搬迁农户159户688人,目前已全部搬迁入住。
 
论河村来了个“跑腿干部”
 
  论河村位于哲觉镇西北部,离威宁县城91公里,距镇政府驻地10公里。
  2016年9月,杨维超被分配到哲觉镇工作。“我想联系更远的村,恳请领导安排。”就这样,他被安排到了论河村。个子不高,胖嘟嘟的形象让人一眼就能认出他。杨维超是地地道道农村山区里长大的孩子,和很多的农村娃一样,深知农民的苦,被分配到哲觉镇工作后,他和很多干部一样主动提出联系离镇政府更远的村。
  刚到哲觉镇,杨维超和其他同事一起作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组人员,开始了走村串户的工作。要做好群众的工作,不吃透政策不行;不搞好摸底调查,就没有发言的权利。杨维超和其他同事一样深谙其中的道理,要想把易地扶贫搬迁这项民生工作干好,使群众切实享受惠农政策,只有做好群众走访工作,熟悉、了解民意,才能牢牢把握主动权。
  身材微胖的杨维超走起山路来确实有些费劲,但他说,只要适合搬迁的农户都搬迁了,过上好日子,吃点苦也还是值得的。
  开始在镇领导、村干部的的带领下,杨维超经常到论河村走访,后来,他干脆一个人去挨家进行走访,成了村民口中经常说起的“跑腿干部”。
  张建科这几家特别困难,杨维超经常都会来看望他们,并通过交谈改变他们的思想观念,让他们搬到论河村集中安置点,以此改变他们的生活状况。今年64岁的张万幺生活困难,杨维超每次到论河村都会来看望老人,张万幺也很感激。但只要提及搬迁的事情,他和张正宣就是一句话:“我们的祖宗都生活在这里,我们习惯了,就算是饿死在这里我们也愿意。”
  通过微信朋友圈,杨维超筹集到了1500余元,为张建科、张正宣、张正聪、张万幺等困难户送去大米和食用油。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杨维超多次走访和交谈,张正宣、张万幺终于答应到2017年搬迁到论河村集中安置点。  
  这只是哲觉镇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一个缩影,像这样走访帮扶的故事在哲觉镇还有很多。
 
情牵“移民”谋发展
 
  为了让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哲觉镇情牵这些“移民”,多次召开联席会议,因村制定脱贫方案。
  “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发展工作很重要,我们按照‘5个一批’的专项脱贫思路展开工作,将根据农户自身家庭劳动力构成情况,在现有就业的基础上,对劳动力强,劳动力充足的家庭,将积极鼓励外出务工,确保这样的家庭一户有一人以上就业。对劳动力弱,劳动力欠缺的农户,将安排农业产业扶植,依托成熟的中药材种植经验,发展劳动力投入少,产值高的中草药种植。”哲觉镇镇长朱达聪如是说。
  “我现在40多岁了,认不了多少个字,政府的人员都很关心我们,经常会带我们去中药材种植合作社的基地去学习,农业服务中心的一些同志也会来亲自教我们种中药材。” 与朱达聪搭讪的张正荣笑着说。
  据了解,移民迁出后,哲觉镇对于坡度大于25°的坡地,在土壤较好的地区规划种植药用牡丹、花椒、苹果、板栗等劳动力投入相对较小,产值相对可观的经济作物。在土壤相对差,交通困难,管理困难的地方恢复植被。对劳动力不足或愿意选择外出务工的农户土地,由村民委员会组织进行登记核实,打包进行流转,农户按照转租土地多少获取相应的收益,或按照土地多少,参与发展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借助农民变股民、资金变股金、资源变资产的“三变”改革措施,保障农户受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