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7-01-09

江西街、铁匠巷:隐在城市里的乡愁

作者:陈武帅 李锦洋 时间:2017-01-09 阅读:401


 “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百村纪行” 大型纪实采访系列报道(25)
江西街、铁匠巷:隐在城市里的乡愁
本报特派记者 陈武帅 通讯员 李锦洋


仅存的古城墙


铁匠巷只剩一个地名

  乡愁是斑驳苍老的古城墙,是青瓦吊脚的木古屋,是隐在岁月深处的青石断壁。
  日前,威宁每日新闻“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百村纪行”大型纪实采访报道组来到江西街、铁匠巷,探访威宁仅存的古城墙,走访百年老屋里的悠闲老人,寻找“江西街”“铁匠巷”“当铺巷”“挑水巷”等曾经赫赫有名的威宁八巷,试图从残壁断瓦中解读曾经的辉煌,探寻隐没在熙熙攘攘城市里的乡愁。
 
江西街:洗尽铅华容颜消
 
  初冬的暖阳遮遮掩掩,踏上威宁古街“江西街”,繁华依旧,不过曾经的古道已然不在,高楼掩映下的古木屋残破不已,透出历经风雨的容颜。
  走遍整条街,只有一些老木板房,还有老屋墙根脚一些散乱的雕花石柱底座,证明着江西街自己的存在。
  70多岁的焦美姐是一间古屋的主人,她在木屋下晒着温暖的阳光。焦美姐老人讲不出古木屋的故事,她已说不清自己是老屋的第几代主人。据说当地社区人员多次劝她搬进新居,她“懒”着不搬。
  “不知道这是谁家留下来的古屋,但我在木屋里居住二三十年了,在威宁法院工作的老伴去世后,我就一直守着这个屋子。住着时间久了,就有感情,舍不得搬了。”焦美姐说。
  据《威宁县志》卷九“经业志”盐商表记载,旧时威宁13户老字号盐商铺中,有一户就是江西谢德光开的“恒顺祥”。    
  社区支书孔德玉介绍,在清朝年间,江西一户做银器的人家跋山涉水来到威宁,经营自家打制的银器,由于银器工艺精美,财富越聚越多,就在城内建起了楼房。后来越来越多的江西人来到威宁经营银器生意,修建了楼房豪宅,江西街因此得名。
  如今,江西街洗尽铅华容颜消。
 
铁匠巷、古城墙:断壁残垣青苔掩
 
  如今的威宁古城墙,只剩下不过几丈长的墙体了,大多已被拆除殆尽。
  虽然不见昔日商贾云集,马蹄声响,酒旗招摇的繁华景象,但触摸这沧桑的断壁残垣,仿佛可以聆听旷远故事,一百多年前威宁的传说留在青苔斑驳的城墙里。
  墙体颓圮,窗楞脱落。
  挑水巷、当铺巷等已找不到踪迹,哪怕残砖断壁。
  只有铁匠巷的地名还在。窄窄的通道,石头铺就的道路还依稀可见。
  叮叮当当作响的打铁声,曾是这里最得意的作品。
  穿过古城墙的时空,那些温暖的故事仿佛不曾走远。
  “这里是铁匠巷,那里是古城墙,那边是通城道,跨过去就出城了。我们都是城外人。”在社区支书孔德玉嘴里,古城墙的故事娓娓道来。
  时代的发展,许多古建筑湮没在岁月深处,许多乡愁掩埋在城市化进程中。
  我们需要城镇化带来的发展红利,我们也需要留在记忆里的乡愁。保护与发展,不是必然的悖论,但如何保护与发展却是考验我们的历史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