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栏江畔有一种水果“再生果”
作者:马召凤 何欢 李云侠 高胜利 时间:2017-01-10 阅读:236
“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百村纪行” 大型纪实采访系列报道(26)
牛栏江畔有一种水果“再生果”
——岔河镇海坪村见闻
本报特派记者 马召凤 何欢 李云侠 高胜利

海坪村海兴组果园

海坪村村主任陈加宽在摘橘子
岔河镇海坪村,距离镇政府所在地24公里,隔牛栏江与云南相望,村子坐落在大地撕开的裂口深处,山脉雄壮,石漠化严重。
2016年12月25日,我们采访组的目的地是海坪村海兴组,海兴组是海坪村海拔最低、也是整个海坪村最接近牛栏江的地方。从村子内一直往下走,就能看到时而奔涌时而静流的牛栏江。
站在高山上举起相机,镜头里海坪村苍凉而雄壮的山脉,高挺壮阔,除了散落山脉之下的房子之外,这里很多地方就是一片“处女之地”。目之所及满目颓然,能想到的只有“苍凉”二字。
海坪村海兴组62户人家都分散居住在山崖上,远远看去,一户户人家坐落在高耸的山间。让人顿生敬畏,人在山中,山和人共生。
当天,我们到达海坪村海兴组,已近傍晚7点。我们将车停在路口,走路下来,暮色渐沉。见一群带着相机的外来人走进村子,村民们或蹲或站在路边观看,满是好奇。整个海兴组都在较陡峭的山崖上,走路的时候我们没敢说话,生怕分心摔了下去,每一步都得稳扎稳打。
海坪村前来接应我们的是村主任陈加宽。他是村子的老主任,任村主任28年。他穿着的一双方口布鞋已经褪了色,没穿袜子,在山间却走得极快。
这几年,越来越多的外来人走进了海平村。2012年以来,海坪村开始规模发展当地的“再生果”和橘子,全村共计170亩。在海坪村,这不多的170亩水果算是当地算得上规模的产业,也因为这个不大不小的产业,越来越多的外来人走进了这个村子。每逢海坪村黄果和橘子丰收的时节,村子就能收获一阵少有的热闹。
“再生果”其实是一种黄果。“这几年,很多人都来看我们种的黄果,估计别的地方没有这东西。这种黄果每年到秋冬季节成熟变黄时,如果不采摘,来年的春天又变回绿色,有如再生,因而我们叫它再生果。”
今年64岁的村民陈以发家水果收入将近1万元,已算是当地的大户。村主任带我们去看的第一个果园就是陈以发家的,果园的每一快土地都用石头砌好了石坎。在海坪村,土层薄,石漠化严重,当地村民用这样的方式来保存土地的水分。
临走时,陈以发从家里拿出几个大的黄果硬塞在我们手里,老人话不多,只不停的说道:“别人想吃还没有,拿去尝尝。”这几个黄果是他家中最能拿得出手的“土特产”。
海坪村淳朴的本色让我们一路收获了很多感动。在路上遇见背柿子去镇里售卖的大婶,随便打声招呼,累得气喘嘘嘘的大婶就会热心地说 “小妹,自己拿了吃”。善良的人在哪里都值得敬重。
海坪村能够被外界关注的点太少,除了绕不过去的贫困和让很多人望而生畏的自然环境。
陈加宽不太愿意去提起这个现状。他更原意相信在这片土地上能够刨出不一样的日子。他说:“我觉得我们村的黄果还是有盼头的。”对于陈加宽来说,海坪村海兴组的果园是他最拿得出手的业绩,每有山外面的人到来,他都很原意亲自领队一同前往。而纵观整个海坪村,唯一能种得出这些水果的也仅有靠近牛栏江畔的海兴组。
在陈加宽的谋划中,他想要用这100多亩规模并不算大的产业改变这里,说起这份计划,他提起村里很多家种水果致富的例子:“你看陈贵山家,去年就挣了1万多,还有陈才宝家,还有……”。
这几年,陈加宽一直在不断争取更多的树苗和修路的款项,为了海坪村的这份产业,他没少往县城跑,有时候一出来就是几天。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家中的那辆摩托车。对每一拨到达这里的人,陈加宽都非常热情。他希望每一个到过这里的人都能把这里传递出去。
他们村的这份产业需要外界知道。陈加宽是海坪村这份产业的守门人,他家几代人都生长在这山里,对这片土地,陈加宽有着非常深的情感。看着泥青路面一天天铺好,陈加宽更加坚信,凭着这里的黄果和橘子,这个在外人口中的“不毛之地”,一定会打出属于自己的产业牌,村民一定会富裕起来,脱贫致富一定有希望。
采访结束已经是晚上八点多,对岸人家的灯火一点点映在牛栏江的倒影里,静谧而美好。
此行岔河,海坪村是让记者最难忘的一处村落。难忘村民的淳朴善良,难忘无尽的苍凉,以及在这苍凉大地之上的人们为生活所做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