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7-01-10

高扬文化的旗帜

作者:马召凤 苏勇 吴珍珍 时间:2017-01-10 阅读:226


 高扬文化的旗帜
——2016威宁文化产业发展回眸
记者 马召凤 通讯员  苏勇 吴珍珍


  在优美的歌声中,在听众的亢奋中,在新年的焰火中, 2016年走入了尾声。在乌撒体育管内,新年的欢呼声阵阵响起,一场阵容强大的跨年演唱会成为威宁人民的文化盛宴。2016年是威宁文化产业发展空前崛起的一年,也是威宁人民精神生活最丰富的一年。
  这一年,威宁大力推进民族文化产业品牌化,进一步提升民族文化及其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着力打造以草海故事为核心的县域文化旅游品牌,展现威宁风光文化和民族文化为主的大型文化旅游室内歌舞剧《浪漫草海》。
  《浪漫草海》剧目饱含着威宁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通过海之恋、春之花、夏之梦、秋之火、冬之鹤五个篇章,用现代的声、光、电等手段与舞蹈相结合,展现了鹤舞草海的浪漫美丽、苗族同胞千年的迁徙和欢度花山节的快乐、回族人神秘的面纱和艾勒娥圣女生离死别的爱情传说、彝族狂欢的火把节和神秘的传统文化。绚丽地展示了威宁的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魅力。
  白天,外来的游客可以在草海之上泛舟游览,观山河大地,品乌撒滋味。当夜幕降临, 一档融合了威宁旅游和文化的盛宴带着远方的来客走进一个不一样的威宁。
  这一年,威宁本土星光大道 “草海放歌”演唱大赛把这场文化盛会带到了威宁人民的生活中,门槛低、影响大、参与度高,用这样全民参与的方式带活了威宁文化氛围。到草海大剧院观看“草海放歌”演唱大赛已经成为群众周末的精神大餐,参加比赛成为音乐爱好者圆梦的摇篮。
  这一年,威宁在文化产业上下足了功夫,威宁的文化产业不仅在本土带活旅游兴起,也乘势走出了更远的路。
  2016年,在全省的文化产业推进暨项目观摩会上,威宁把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扶贫的决心带进了全省的文化展示平台,并向省内其他地区展示了威宁文化产业改革与发展在扶贫开发方面的丰硕成果。
  在首届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节“非遗展示篇·威宁周末聚”展示会上。威宁站在全省的平台上,把本土的非遗项目、威宁十二五成果、威宁特色产品(美食)、威宁文化旅游、文创产品等进行了全面展示。
  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集中展示了威宁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创作生产的优秀成果。
  文化产业走出县门,走上了全省的发展平台。
  这一年,威宁积极争取,努力打造,把文化产业发展作为扶贫的其中一个项目,发展文化,也发展旅游。威宁的文化产业得到了更多力量的支持。
  2016年,威宁积极争取到省、市专项资金70万元,用于文化园产业的打造与发展。争取到“千村计划”资金120万元,助力全县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工作。成功申请到市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补助资金10万元,用于迤那镇奇石文化产业园建设。积极申请省级文化产业专项扶持资金和省级文化产业重点项目扶持资金,迤那镇奇石园建设项目获得专项资金40万元,《浪漫草海》获得专项资金30万元。成功争取把威宁列入省2016年文化产业扶贫“千村计划”十四个试点县,获得项目建设资金120万元。
  石门坎文物区整体项目进行保护和开发项目报经省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领导小组审核,确定为“十三五”时期省重点文化产业“十个文产项目”之一。
  这一年,威宁找准了文化产业和旅游组合发展的着力点。着力于威宁独特的高原湿地文化资源,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草海,围绕草海自然保护区展开西海码头建设、江家湾码头建设的保护和开发,大大提升了草海旅游度假的吸引力。着力于威宁多姿多彩底蕴浓厚的民族文化资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古傩戏“撮泰吉”、 “海外天国”石门坎等优质的民族文化资源。打出了文化和旅游协同发展的组合拳。
  这一年,威宁文化扶贫走出了坚实的一步。本土文化成为威宁人民的精神食粮,也成为威宁旅游产业发展的后备军。威宁文化产业告别了长久的“养在深闺人未识”,从“闺中”走出了山外。文化产业成为威宁旅游发展的关键一环。
  这一年,威宁打出了本土的精神文化组合拳。
  这一年,威宁文化和旅游呼应并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
  这一年,威宁文化走出了乌蒙山,迈向了更高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