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史资政 鉴往开来
作者:沈光勇 时间:2017-01-10 阅读:224
存史资政 鉴往开来
——威宁党史地方志征集编纂修订综述
记者 沈光勇
时逢“十三五”开局,威宁党史和地方志工作发扬“凝心聚力,苦干实干,攻坚克难,勇于争先”的威宁精神,服务中心,突出主业,做好党史征编工作,组织开展党史“六进”、“跟党走,感党恩”、“爱党爱国爱家”以及庆祝建党95周年、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等系列活动。
强化精品意识,依法推进史志新征程
在资料征集、编纂和修订过程中,该办全体修志人员本着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强化质量意识,力求打造精品,克服种种困难,广泛搜集资料,认真核对事实,细心订正数据,精心修改编纂。
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形成县委领导,政府主持,地方志工作机构组织实施,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修志工作体制,确保综合年鉴按年度出版发行。
贯彻落实“一纳入、八到位”,威宁将地方志工作纳入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地方各级政府工作任务之中,与其他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县考核办将每年的地方志工作纳入史志办个性目标考核,形成认识到位、领导到位、机构到位、编制到位、经费到位、设施到位、规划到位、工作到位的长效工作机制,确保全县地方志事业全面发展。
依法修志读志用志,严格执行《地方志工作条例》、《贵州省地方志工作规定》,依法履行职责,组织、指导、督促、检查乡(镇、街道)、部门做好志书编纂、年鉴资料稿件报送工作,做好乡镇、部门志书审定工作,不断提高志书、年鉴质量,逐步提升地方志执法水平和能力。
积极组织人员在各级媒体上宣传地方志事业和地方人物,开展志书交流,参与文明城市创建、旅游资源普查、脱贫攻坚、革命遗址修复等,充分展示历史人文,让地方志走出外界、走进农村、走上街头。
狠抓任务落实,编研成果取得新突破
近年来,该办在学术交流、旧志整理、遗址挖掘等方面力求精益求精,狠抓任务落实,编研成果丰硕。
全体工作人员均在国家、省、市、县级刊物及学术交流中发表论文,并积极拓宽史志工作的领域,业务范围不断扩大,立足县域红色革命遗址,对具有文化内涵、历史意义的一些革命遗址,起草了碑文。
工作中,多渠道开发地情资源,编纂名乡名镇志,全面完成入选《贵州省志·名乡名镇》的草海、东风、二塘、迤那、中水、石门、盐仓、板底8个乡镇稿件、图片资料,报送文字稿件2万余字、图片40余张。
逐步规范地方志陈列室,在全县综合展览馆大厅专设史志展区,展示地方志成果以及相关史志图片、文字资料;办公区专设地方志资料陈列室,陈列威宁地方志重大专题资料、家谱、新增加的本地资料以及与县内外、省内外交流的志书、丛书等。
选派信息员积极参加省、市地方志办部门业务培训,加强信息报送,同时,依托威宁政府网、威宁政府信息中心网站等发布地情信息,县志、年鉴资料数据,民族风情、风土人情、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以及工作动态等。
注重业务创新,服务范围实现新跨越
该办坚持将理论研究与服务建设相互补充,相互融合,一方面深入案头,挖掘开发丰富的地情资料,一方面服务社会,提高资政水平,为全县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近年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得到加强,县委宣传部划拨彩票公益资金2万元,县志办联合威宁一小组织开展了以“爱党爱国爱家”为主题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活动,活动内容包括缅怀烈士、参观体验、校园美化、歌咏演讲、道德讲堂等。
保护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联合威宁一小完成抗日阵亡将士纪念标的搬迁保护工作,配合县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做好威宁游击团建队遗址、陆宗棠烈士墓的修复规划等相关工作。
积极参与旅游资源普查,组织人员配合相关部门开展威宁旅游资源大普查,全县旅游资源大普查包括人文景观红色旅游、山地体育等12个主类47个亚类213个基本类型。该办通过查阅史志资料、调研走访农户等多种形式,为全县整理、提供旅游景点资料230余处。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活动,组织编写《威宁红色故事》和相关纪念文章在有关刊物上发表。同时组织人员到么站、小海、哈喇河、兔街等乡镇对老红军秦玉祥、冷红星、王玉清等身世情况进行调研核实。
完成省委党史研究室安排的《红二、六军团在黔西北活动》资料征集报送,撰写的《红二、六军团乌蒙山突围西进》专题,被收录入《红星闪耀黔西北论文集》。
全年出版史志刊物4期,刊载史志类文章40余篇,编写《威宁党史学习资料辑录》丰富党员干部学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