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宪:“贴饭碗”支部书记
作者:李欢 陈武帅 左永仁 张怡 时间:2017-01-10 阅读:234
他是 “主心骨”, 群众家里的大事小事总得找他商量,他是“贴饭碗”书记,总在工作中贴进自己的工资,他就是六桥街道鸭子塘社区党支部书记张立宪。
用情:解群众困难
“书记,快到家里坐。”建山组村民刘永奇一看见张立宪从家门口经过,连忙招呼道。
“现在家里情况如何了?喂了几头猪?”张立宪一边询问,一边走进刘永奇家。
说起现在的新房子,刘永奇连忙感谢张立宪。
2013年前,刘永奇一家居住在60多平米的老屋,看到房子破旧后,夫妻两拼命打零工挣钱,希望靠自己的努力重新建立一个新家。
“有时候就在家门口不到500米远的红砖厂打工,我们也不愿回家做饭吃,而是带着晌午在砖厂将就一下,免得耽搁挣钱时间。”刘永奇的妻子说。
屋漏偏逢连夜雨。那一年刘永奇的长女突发疾病,一边带女儿看病,一边打工挣钱的夫妻两忙得昏天黑地,最后女儿病逝,一家人的家当也所剩无几。
为了尽快从危房搬出,刘永奇让正在读中学的儿子辍学到砖厂务工。
这一消息传到张立宪耳朵里,他坐不住了,赶忙到刘永奇家了解情况,并要求刘永奇让儿子回校上课。
得知解刘永奇家的实际困难后,张立宪向民政部门为刘永奇家申请了2000元的救济款项,并自己先借1万元让他家尽快把房子修起来。
在张立宪和亲朋好友的帮助下,刘永奇家建起了100多平米的新居。
临走时,刘永奇的妻子忙着问张立宪:“书记,我家修房子还差亲戚2万块钱,想向银行贷款还账,需不需要村里出证明?”。
“这个没问题,到时候你去贷款,我给你当担保人就可以了。”张立宪爽快回答道。
用心:帮群众渡难关
同是建山村的宫正英老人正坐在家门口晒太阳,见有人到来,老人眯着眼睛打量着。
还没等老人开口,张立宪便先迎上去。
“老人家,还记得我吗?”
老人细细打量一番后“哦,是张支书(原鸭子塘村支书)啊!”
老人一看是张立宪,便拉着他的手让他坐。
2014年夏天,连续几天的雨,引发多起洪涝事件,张立宪一边带领村干部抢险救灾,一边对因洪涝引起的灾害进行排查。
在张立宪带着村干部排查灾情途中,发现建山组宫正英的土坯房,有可能受到连日的降雨会引发灾难,便敲开老人的房门了解情况。当得知土坯房旁边的平房是她儿子家的,可是儿子常年在外务工,大门紧锁。
“情况紧急,不容再等”。
张立宪随即拿出手机与老人的儿子取的联系,带领村干部把老人儿子的房门锁撬开,将两个老人安置进去,帮助老人把家里值钱的物件都搬到儿子家。那天把老人安顿好,离开老人的家时已近黄昏。
“说来也巧,就当天晚上,原来居住的房屋倒塌了,要是没有张支书他们来帮忙,我这把老骨头就可能埋在老房子了。”宫正英回忆说。
2013年,低保户蒋德珍20余岁的残疾孩子去世,一家在悲痛之余,没钱安葬死去的孩子更让家人痛苦不堪。
张立宪得知这一消息后马上组织社区干部到蒋德珍家慰问,了解实际困难后,他带头拿出500元送给蒋德珍,在他的带领下,村干部你100我200,帮助蒋德珍一家渡过难关。
不仅如此,为了让蒋德珍一家尽快改变生活现状,社区还把蒋德珍聘为保洁员,每月1000元的工资,解决了她们一家的生活难题。
用爱:端起“贴饭碗”
2012年的一天早晨,张立宪刚起床,一老人手提着10个鸡蛋到他家找他办事,一边向张立宪诉苦,到动情处呜咽起来。
在了解老人的相关情况后,张立宪答应一定给老人办妥,并要老人把带来的鸡蛋带回去,老人为了感谢他说什么也要把鸡蛋留下来。
最后,张立宪拗不过老人,收下了老人的鸡蛋。事情办妥后,张立宪自己又掏了100多元钱买了一袋大米,亲自送给老人。
“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不能拿群众的一针一线,老人的心意我收下,我总得想个其它的方式给他还回去。”张立宪如是说。
“在特殊学校,张书记还有一群‘孩子’。”鸭子塘社区副主任张真祥告诉记者。
从2011年到2015年,张立宪便开始资助社区内特校的6名聋哑学生,每人每学期1000元,还带动村干部、家人及身边的朋友加入到爱心活动中,经常为特校学生买书包和衣物。
“去年我到商铺为学生买鞋,老板得知我的意图后,全部鞋都按进货价收取。看到学生穿到新鞋后的高兴劲,一切都值了。”张立宪说。
“张书记从当村干部起,为群众免费发放蔬菜苗、给贫困户买猪崽、支助贫困学生、带头捐资捐物……他的工资几乎全部贴在群众身上了”张真祥介绍说。
“我媳妇都说别的村干部捧的是铁饭碗,而我的是‘贴饭碗’,赚不到钱还得往里贴钱。”听到张真强介绍张立宪笑着说。
在鸭子塘社区,群众都熟知张立宪,家里的大事小事都要找他商量,他随身携带的便民联系卡 ,走到每一户群众家都要发放一张,还不忘叮嘱大家“有困难找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