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7-01-11

登上一座叫马摆的山

作者:沈光勇 马召凤 卯龙艳 张怡 时间:2017-01-11 阅读:283


 “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百村纪行”大型纪实采访系列报道(27)
登上一座叫马摆的山
本报特派记者 沈光勇 马召凤 卯龙艳 实习记者 张怡



别样雪景


山间古木与清流

  过了时时薄烟笼罩、古朴严肃、古树掩映的岩格箐清真寺,马摆大山的雄浑与厚重,毫无保留地展露在车窗之外。
  我们没有从岩格箐进入马摆大山,而是选择了嘎利坪子马摆大山山泉的水源点,这里山美水秀,树影婆娑,有原生江子林和步道,有泉瀑镶嵌山中,是徒步登山的不二所在。
  来到山脚停了车,走进马摆河我们便忙着检查相机、太阳帽、遮光镜等,忙碌着登山前的准备。
  抬头望去,一条潺潺溪流自山上叮咚而来,悄无声息地一路流淌,去了马摆河。
  我们顺着溪旁的小道,开始登山了,多彩的秋叶,叮咚的泉水,婆娑的江子林,更增添了爬山的意趣。
 
云影·秋光
 
  “扯把云彩做衣裳”,马摆大山的云很美。
  “阵阵山风抚过,白里透亮的云朵在天际悠游,时时变换着造型,搔首弄姿地陪伴满山的风车舞蹈,大方而不媚态,把喜怒哀乐写在脸上。”
  如果是雨后,情况就更加别致了,彩虹,太阳雨,云瀑,变化莫测,气象万千。
  太阳雨其实是“太阳的眼泪”,太阳的光芒一扫,马摆大山的云一时怒气全消,露出灿烂的笑颜,幸福满满。
  如果晶莹的泪滴不愿降落人间,难舍悬空的悠游,这时,在太阳的映照下,也许是东也许是西,就见了彩虹。
  马摆大山万亩草场,禁止放牧。仰躺在山顶草甸,看孤鹰盘旋,云卷云舒,将千年的传说,万古的神奇,交付给想象,千年一梦,一梦千年。
 
弯滩·古木
 
  马摆山,马摆河,都与一个叫麻博阿维的人有关,地处珠江北源北盘江上游,古来就有许许多多缠绵传说。 
  “马摆大山最吸引人的,不仅在于山洪切割和地势蜿蜒形成的七十七个弯、九十九道滩,还在于环绕山腰的百年杜鹃带和紧锁深壑的道道青?林,丛林之中渗出的涓涓细流汇聚成了一道道清溪,又在山间多情地摆布了几处高山流水的自然景观,令人叹慕,给人留下长此的回忆。”
  山顶最令人叹服的就要数卷地松了,当地人也称“巴地松”,意思是爬在地上的松树,由于山顶昼夜温差大,南向山坡特别当风,在植物盛长季节最需要温度的时候,这里往往一到夜里或阴天便寒冷刺骨,制约了原生马尾松的生长高度,因而大片千年古松都只有一尺多高的样子,以至于马摆大山周边的村民们祖祖辈辈所见的这片林地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
  其实,松树的生长还是能够从细微之处感觉出来的,那就是树枝本身匍匐在地表上的敦厚与苍老,一株挨着一株,相依相偎。
  矮小的身躯不畏雨雪,不惧风霜,把根深深植入马摆大山南隅,坚守在苍茫高原,将一片片苍翠的生命无限延展。不与山麓沟底那些苍松巨木攀比,也不与变幻莫测的流云竞奇。
  挺立在山脊,奋力托举起那一朵朵松花,结出干瘪瘦小却包孕着强大新生命的松果,年复一年,在海拔2700多米高山繁衍生息。
 
新农村·民俗
 
  戛利坪子,位于马摆大山车缘山脚下,每当春夏之交,成片种植的土豆,荞麦、兰花籽争奇斗艳,形成洋芋花、兰花、荞花等喜凉作物的农业花卉长廊,具有特别的观赏价值。
  大路两边种植有排列整齐的木兰和雪松,看得出打造新农村所花费的心血和功夫,从出村的一个路口岔开柏油大道,顺着这条延伸到村外的大道走了约一公里,进到一个有典型回族民居特色的小村。
  青一色粉墙青瓦,青一色彩绘精雕,不仅建筑样式整齐划一,就连阶檐修饰都做到了基本统一,良苦用心令人叹服。
  村中有一座修葺一新的清真寺,依傍在几株高大的杨柳树下,显得古朴而端庄。再往前走,有一个空阔的广场,已经聚集了很多人在此驻足,这便是回族风情的展示场地了。
  经向村民打听,这个小村名叫塘上,是威宁新农村建设重点打造的另一个示范村,结合马摆大山风景区的开发,联结成一个整体。
  回族不是典型的歌舞民族,倒是油香、凉粉、炖羊肉之类的特色食品让人大享朵颐,许多人直吃得舔嘴抹舌,大呼过瘾。
  漂亮的回族风格建筑、神秘的回民习俗、热情好客的回族同胞、动人的马摆山歌,谱写出一曲曲动人的音符。加上回族农家美食、马摆山泉、马摆土酒,让我们一行人都感受到了回族人民的风土民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