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沟里走出的“农民企业家”
作者:陈武帅 时间:2017-01-12 阅读:375
山沟里走出的“农民企业家”
——记小海镇松山村致富能人宋乃敏
记者 陈武帅

宋乃敏在晾晒党参

宋乃敏在晾晒党参
十余年来,他从一个种中药材的农民变成数千亩中药材合作社销售的理事长,他从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成长为种养殖“专家”型技术人才,他把一个不成气候的合作社带领成如今年盈利数百万元的市级龙头企业。
2016年6月,他创办的合作社荣获农业部国家级农业示范合作社殊荣,他就是贵州省威宁万源恒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宋乃敏。
从农民到“专家”
70后农民宋乃敏,是小海镇松山村人,从小就跟随父亲打理种植中药材,从此和农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中专毕业后,闲不住的宋乃敏只身前往甘肃等地打工学习中药材种植技术,决定学成归来大干一番事业。
从2000年开始,宋乃敏返回家乡开始试种党参、半夏、金铁锁等中药材,从几亩到几十亩,一路摸索一路前行。
刚开始的几年,宋乃敏和其他人一样,在老家种了几十亩党参等中药材,挣不了多少钱,但是慢慢有了积蓄。2010年8月,宋乃敏决定走专业合作社的新时代农业发展之路。于是,宋乃敏连同合作伙伴刘宁燕一起向省国开行贷款200万元,成立了威宁万源恒养殖专业合作社。
一路摸爬滚打,宋乃敏从农民成长为种养殖“专家”。
2011年12月,宋乃敏到贵州农科院培训学习反季节蔬菜种植技术,2012年5月到江苏无锡市华西村学习农村实用人才管理技能,2013年获毕节市首届返乡农民创业之星,同年还通过了种子证考试……
十余年来,宋乃敏在自己的试验田里不但刨出了财富,还成长为农业方面的行家里手。
从种药材到卖药材
农户种植靠单打独斗难以壮大,抗风险能力弱,中药材种出来销售也是个问题,常常出现丰产并不丰收。
为了降低农户种植风险,宋乃敏和刘宁燕商量成立合作社,如今合作社已发展成拥有社员523人,种植标准育苗基地1000亩,辐射带动草海、二塘、小海、羊街、盐仓、观风海等乡镇种植中药材近10000亩。
除了种植党参,合作社还种植金铁锁、半夏等。该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运行,兜底保护价收购,彻底解决了种植户的后顾之忧。
种植路并非一帆风顺。2011年,宋乃敏从安徽亳州进来的中药材党参种子质量不过关,再加上当年持续干旱,宋乃敏种植的中药材生长受到了严重影响。这年年底一结账,宋乃敏亏了110万元。许多社员吓得退出了合作社,宋乃敏没有被吓倒,他坚定信心,决定继续发展。
第二年,宋乃敏选择了离水源较近的基地开始育苗。2013年,宋乃敏的万源恒养殖专业合作社迎来了一个大丰收,这一年,他净赚240余万元!还清了贷款,自己的钱袋子还是鼓鼓的。宋乃敏尝到了成功的甜头,不断扩大合作社规模。
通过万源恒养殖专业合作社生产基地,直接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676人,为每个直接参与基地生产活动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年均增收12000元以上。
如今,宋乃敏不但在威宁境内带领大家致富,就连安顺、六盘水、贵阳的乌当区、大方县,甚至在云南、四川等地的中药材种植基地都有人请他去作技术指导,为他们解决种植技术和销路。
从种中药材到卖中药材,宋乃敏不忘初心,不变的是带领村民致富的坚定决心。
从小微企业到龙头企业
近年来,宋乃敏的合作社一直致力于提升党参标准化种植规模上档次,如今已建设党参标准化育苗生产基地1000亩,培养了一批中药材标准化生产专业技术人员20余人,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中的科技含量,为威宁中药材种植产业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在发展中药材产业的同时,宋乃敏还积极投身反季节蔬菜、核桃加工、华山松野松子加工、苦荞加工等农副产品加工,提升农副产品的附加值。
宋乃敏介绍,如今万源恒养殖专业合作社在松山村建立了100亩无公害反季节蔬菜示范基地及2亩蔬菜大棚育苗中心,在二塘镇种植500亩绿色核桃种植,常年加工生产华山松野松子500余吨,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2016年,在第十七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上,宋乃敏的合作社加工的核桃荣获绿色食品金奖,这也是宋乃敏荣获众多荣誉中一个。
从小微企业到毕节市龙头企业,宋乃敏和他的合作社只用了几年时间,面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大好机遇,现在宋乃敏还有更大的“野心”。
“做大做强中药材产业,发展半夏、重楼、金铁锁等中药材生产及市场销售,向订单农业方向发展,引导农民走产业化、规模化、专业化的种植路子,提高产品附加值,让更多的种植户走上致富奔小康的道路。”宋乃敏信心满怀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