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水不再难
作者:卯龙艳 马亚龙 马彭海 时间:2017-01-13 阅读:201
饮水不再难
——斗古镇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侧记
记者 卯龙艳 通讯员 马亚龙 马彭海
寻水,等水,盼水,无数斗古人生活的写照。作为全县石漠化最为严重,自然条件最为恶劣同时也是最缺水的一个乡镇,斗古人的一生总在与水的牵绊中度过。苍茫的高山割裂了这片贫瘠的土地,也让这片土地守着奔流不息的牛栏江却日夜为吃水的难题犯愁。
斗古镇缺水有多严重,可以从当年陈小二蜗居悬崖抗旱守水60天的报道中窥见一斑。为了解决吃水的难题,一代代斗古人炼就了向大自然要水的精神。昔日陈小二崖壁守水不放弃的事迹传遍大江南北,如今斗古干群发扬陈小二守水不离不弃的精神一心齐出动,让饮水困难不再成为无数斗古人心中的痛。
“咱们斗古镇缺水困难原因,是石漠化严重,山高坡陡,老百姓吃水主要靠人背马驼。还有一部分群众吃水主要以原有的小水窖为主,水窖里的水都是趁着雨季时从房檐上直接接下来的。饮水困难,饮水不卫生一直以来都是我们斗古人面临的大难题。随着2015年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开展以来,老百姓饮水困难得到了很好解决,今年我们将继续实施安全饮水项目,让老百姓都能够喝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斗古镇党委书记郑忠平告诉记者。
“一辈子也没想到我家能用上自来水”
80岁的斗古村上营组村民马武军做梦也没想到自己能亲眼看见自来水水龙头安到了自家门前。
“我啊,一辈子都在为吃水的事犯愁。原来还想着自己年纪大了,身上又有伤,一家人吃水怎么办。现在好了,拧开水龙头就有水吃,没想到我们家也能用上自来水了。”马武军开心地说。
今年已经80岁高龄的老人马武军家住斗古镇斗古村,是村里的低保困难户,家里7口人,马武军老人身有残疾,2个儿子也有残疾,生活不能自理,老伴今年78岁了,也不可能去挑水来吃,3个姑娘没出嫁时家里吃水主要就靠她们去挑,如今姑娘们出嫁了,家里的吃水就成了大问题。得益于2015年斗古镇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第一批项目的实施,如今,自来水已经安到了马武军家门口,打开水龙头,干净清凉的自来水哗哗哗便流出来,马武军一家再不为吃水的事犯愁。
按照先难后易、先急后缓、先生活后生产的原则,先解决老百姓生活用水问题,自2015年3月启动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起,斗古镇干群一起打响了一场“全面解决、户户覆盖”的安全饮水战役,通过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第一批项目,斗古镇水塘村、干沟村、白沙村、松山社区11000多位村民的安全饮水问题得到了解决。马武军家只是其中一家。
送管上山 迎水下山
2017年1月起,另一场声势浩大的安全饮水大战又在这片干渴的大地上打响,这就是斗古镇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第二批项目的实施。
1月4日,在斗古镇斗古村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埋管施工现场,记者看到,20多名乡镇干部和200多位村民一起,大家一个接着一个,迈着有力的步伐,一根根长长的水管通过他们的手提肩扛,一个多小时后终于全部被搬上山。管道上了山,有技术的干部职工在前面焊接,没有技术的老百姓则在后面挖沟埋管,一想到埋好水管后再也不用山高路远的去挑水,村民们干起活来似乎更有劲了。
“今天我们来埋这个水管,最得实惠的还是我们老百姓。政府的政策好,我们来出点劳动力也是乐意。在以前我们吃的水基本上靠挑,或者是雨季时接点房檐水存着,等枯水时拿出来用。有了自来水后肯定就方便了,我们老百姓还是要有水才会发展,养牲畜也好,种点菜也好,都会很方便的。从今天埋下去,我们这个地方也会慢慢发展得更好,我们都期待用上自来水的那一天。”村民陈顺生笑着说。
斗古镇安全饮水第二批项目辐射的范围是整个斗古村及其附近的其他几个村,将近一半以上的老百姓都将受益,为此,一听到要组织老百姓搬运水管上山,当地的群众都积极配合,在施工现场,来自斗古村和附近的上百名老百姓,扛水管、挖水沟,大家忙得不亦乐乎。
一直以来,斗古村200户1150人的饮水主要靠房顶集雨蓄水的小水窖,收集雨水效果差、水质浑浊,如遇到大旱和无效降水,生活用水量不足,常常出现没水吃的现象。为了吃上水,当地老百姓不得不到数十里外的地方花高价买水。距离斗古村不远的土地山有一个季节性水源点,水质清澈,只需配套管网、水池和小水窖就能满足群众生活用水需求。这次组织老百姓搬运水管就是为了通过埋好的水管把土地山水源点的水输送到老百姓家中。
“以前为了吃水扁担都挑断了,水桶都打烂了,这个沟里不知道打烂了多少人家的水桶。今天安好水管,以后我们老百姓坐在家里扭开水龙头有水吃了。”村民柳用柏一边挥着锄头挖水沟一边说。
据了解,目前正在紧张实施的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第二批项目共涉及斗古镇11个村,54个村民组,5467户27341人,投入资金1300多万,项目完工后将解决斗古镇一半以上老百姓的饮水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