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乐:一个人的不离不弃
作者:沈光勇 时间:2017-01-16 阅读:207
小米乐:一个人的不离不弃
——廖亮清与土陶工艺结下不了缘
记者 沈光勇
“小吹罐,小吹罐,烤烤摇摇冒青烟,吹吹打打茶香散,一罐又一罐,解乏提神浓又酽……”在记忆深处,童谣里生动有趣地念叨出茶叶茶罐茶水茶杯的磕磕碰碰,也道出了人们在生产劳动中离不开烤茶,忘不了茶香。
牛棚镇白碗窑成了历史的记忆和地方文化符号,土坛坛、土罐罐、粗巴碗早已不生产,唯独斗古乡米乐村的砂陶工艺留了下来,并将一直传承下去。
以前只是听闻,很想去看看。后来因为摄影,去到小米乐的机会就多了。很多次的来来回回中,有路过也有专程,每次都满怀欣喜而去,后又灰溜溜扫兴而归。
也许是诚意不够深切,也许是目的过于功利凡俗,也许是机缘的起灭捉弄,也许……太多的猜测,太多的牵挂,期望值太高,反倒希望越大失望越深了。
溯源小米乐土陶
威宁特殊的气候条件和历史沿袭,使这里物华天宝、雄奇壮美,旅游资源、风物特产在黔西北地区别具一格。威宁斗古小米乐的砂陶传统制作工艺就是其中之一。
斗古乡米乐村砂陶,在滇东北、黔西北、川南三省交汇的方圆百里内,声名远播,其制作历史极为悠久。其主要特征有,历史悠久,外形古朴。工艺简便,烧制简单。价格实惠,经久耐用。品种繁多,生活实用。
2005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中水鸡公山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殷商时期距今2500年至3000年的砂陶器皿。
据专家考证,鸡公山出土的这些砂陶制品,不仅外形和工艺与相距不到五十公里的小米乐砂陶器皿十分相似,而且用料、配方及材质也完全相同。其形神同源的专家考古比对研究,成为溯源历史的有力佐证。
小米乐砂陶的制作工艺较为原始,3000年来几乎无改进。其配料主要为煤渣灰和粘土,配方比例则由工匠根据经验掌握,踩炼后的坯泥经全手工制作成型,后晾干入窑,工匠则全凭经验把握火候烧制,并采用回烟上色法让器具呈青灰色。
而且,这里制作的生活用具可谓品种繁多,有洗脸用的砂盆、舀水用的砂瓢、炒菜用的砂锅、蒸饭用的砂甑、煮菜用的砂罐。砂罐又根据大小分为十筒鼎罐、八筒罐、五筒罐、三筒罐和二筒罐。还有烧水用的砂壶、烤茶用的茶罐、抽烟用的砂锅烟杆等,也不时生产手工艺品,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厚重的生活气息。
成品的餐饮具,外形古朴,做工精细,壁薄体轻,温度易升易降,透气不透水,煮、炒、炖食物无异味,不发生化学反应,得到人民群众的青睐。
寻访艺人廖亮清
走进小米乐,就走进了山里人家的童话故事,就与“松林坪、小米乐”建立了某种联系,这种共鸣来自于一种对土陶传统技艺的探奇与思索,来自于一种内心的回归与敬佩。
小米乐很小,小得如同他的名字一般,剔透玲珑,甚至冰清玉洁,灵秀而乖巧。小小的村落,二三十户人家,日出面作,日落而息,生活平淡自由而有序,以前家家户户做土陶,现在已经少之又少了。
说起小米乐,说起土陶工艺,就必须说说土陶工艺传承人廖亮清,说说他与祖上留下的土陶工艺的丝丝缕缕,以及结下的那份不了的缘分,还有一个年轻人与一个村庄的不离不弃。
廖亮清,小学文化程度没读过太多的书,11岁时因家庭贫困辍学回家,随父学习制作砂陶。目前,不仅已熟练掌握了所有祖传砂陶生活用具的制作,还研发创作了极具观赏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的砂陶工艺制品。
“年轻人要么读书,要么打工,没人愿意学和干这又苦又累还不挣钱的玩意儿。”廖亮清说。“我家的砂陶,要从世祖廖时作说起,可溯源至清康熙55年。”
据廖亮清族谱记载,祖上廖时作与当地土著工匠学成砂陶制作工艺后,遂在家中开设作坊,制作砂陶器皿,由此传承后世子孙,代代不息,距今已有300余年历史,历传十二代。
“早些年一直在昆明打工,收入也还过得去,本打算不回来了,可一想到老家的模样和世代传承的砂陶手艺,还是选择回来。”廖亮清说。
小米乐砂陶,无论作为生活用具,还是作为手工艺品,这种用泥土随物附形的民间产物,都体现了地方民俗风情传统文化和民族艺术的精髓。
业精于勤手艺强
正因为如此,正当壮年的廖亮清,对小米乐一往情深,不离不弃,与祖上传承下来的砂陶手艺结下不解之缘,并通过几年的试制和改进,在手艺上早已精进不少,已经“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
见到土陶工艺传承人廖亮清的时候,已是我到牛栏江畔专程摄影的第五个来回,也是第四次走进小米乐。
那时,夕阳下的小米乐很静,傍晚的村庄开始散发着一天来收集的热量,热气一阵阵从地头冒出来。
见到廖亮清,他正在堂屋里摇动着车盘,细心地把一坨软泥化无形于有形。伴随车盘的转动,手心里的泥慢慢有了器皿的模样,他正在制作一只陶罐。
“这泥很有讲究,一要细,二要匀,三要粘,稀了不行,干了也不行。”廖亮清一边做一边说。
如果不细,烧出来的砂陶粗糙而漏水,难看而不耐用。如果不匀,胎体厚薄不等,炼制时极易变形。如果不粘,做出来的胎体粘黏不好,不耐用。谈话间,廖亮清已把一只陶罐制作完成。
如此精湛的手艺,绝不是一朝一日之功所能练就。廖亮清说,学艺十年,才小有所成,到后来,已不是单纯的学艺了,已经是凭眼力、心力和感觉去思去悟。在思与悟的缝隙里,收获了别样的感受。
廖亮清也希望过上富足的生活,更想学习传承祖上留下的砂陶制作手艺。就在希望失望之间,他也悟出了“得是人性上的满足,舍才是功德上的圆满”。
得与舍让一个人的精神世界进一步升华蝶变,让一个人的贪欲颠倒进一步返璞归真。行走在牛栏江畔,穿越在这个叫小米乐的山水之间,感悟的不仅仅是见山见水见人家的壮丽牛栏江。
佛语云:“自然就好,淡定是真,无欲也无求,需要看重做事的过程,只有如此,用第三只眼睛去打量身边的一切,才可见本相、真相和心相。”也许,正是廖亮清的实事求是和执着探索,暗合了佛理的教化,成就了他作为砂陶制作传承人的技能和名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