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发展出路 走产业新路
作者:马召凤 蔡婷 时间:2017-01-16 阅读:194
谋发展出路 走产业新路
——2016年石门乡发展致富产业侧记
记者 马召凤 通讯员 蔡 婷
在乌蒙山的深处,石门坎创造了威宁文化史上众多的奇迹。但曾经的贫穷和落后,也给石门带来了长久的痛。2015年来,石门乡痛定思痛,狠抓基础设施建设、谋求产业发展、探索全新思路,用发展的事实书写着逆袭之路。
绘制产业蓝图带动就业致富
石门乡是全省20个极贫乡镇中最贫困的极贫乡,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是全省脱贫攻坚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和重要“决战点”。2015年8月以来,省委书记陈敏尔两度走进石门乡进行实地调研,推动石门乡由精准扶贫向精准小康跨越,全面打造石门乡经济社会发展新高地。
石门乡积极制定发展方案,以“111122”为产业发展方向(即到2018年,发展1万亩烤烟、1万亩蔬菜、1万亩马铃薯种薯、1万亩中药材、2万亩经果林、2万亩草场),从穷根上抓起,谋求产业发展。
石门乡新民村两天窝是“111122”为产业发展的一个有力见证。两天窝是当地常年荒废的一片荒坡,2016年春天,漫山荒芜的场景改变了,一片片新绿堆叠在眼前,村干部熊万军带着百姓们在曾经的荒山上挖土、打桩、栽种、施肥,群众用多年不种的荒地入股,参与到了产业发展中,常年废弃的土地成了产业发展的一块宝地。
2016年,当地农户参与到马铃薯种薯基地建设当中,土地入股就地就业,两天窝5100亩马铃薯种薯基地第一季种薯采收,总产值达3060万元,昔日的荒山变宝地,成了当地产业发展农民致富的摇篮。
一年多的时间过去了,石门乡改变了无连片产业发展的历史,新民村的马铃薯种薯基地、女姑村的蔬菜基地、高潮村的中药材基地……一个接着一个,迈出了产业发展了步伐。基础设施上去了,产业建设有规模有成效,石门跨出了贫困的那一道门。2015年末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734元,2016年末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80元。
探索新思路 深山谋出路
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在石门乡新龙村,“十户一体”养猪项目正上演着互帮互助的精彩一幕。
石门乡新龙村“十户一体”养猪项目位于新龙村三组,新龙村“十户一体”养猪项目占地面积400平方米,现有圈舍21间,养猪36头,参与农户8户34人。
今年以来,石门乡新龙村借鉴“三变”改革模式,按照产业意愿相同,掌握技能相似,农户自愿参与原则,根据农户发展产业的愿望,以发展产业愿望相近,居住相邻、技能相似的八户农户捆绑在一起,形成发展产业一起帮扶、农民之间相互帮扶、社会责任一起承担,公益事业一起建设的新型农村建设主体和发展团体,发展养猪项目,实现共同脱贫。通过这样的方式,鼓励更多农户参与进来,利用大户助小户、强户带弱户、富户帮穷户等帮带方式,共同管理,增收致富。让贫困户跟着大家抱团发展,在养猪项目的支撑下脱贫致富。
金伟是新龙村的一个养殖大户,自从他当选“户长”以来,忙得不亦乐乎,除了养猪,金伟还带领8户农户按照自身的条件分别以土地、资金、人力、技能加入发展团体,把有限的劳力统筹起来,组成了一个自主管理、自主发展,共享资金、技术、管理资源,相互兼顾、相互帮助、抱团共谋的发展团体。团体根据8户农户的实际情况进行不同比例投入股金,到年终分红也按照入股资金的比例,2016年年底,第一波生猪售卖之后,金伟带领的这几家养殖户每家都有2万元以上的收入。
不仅如此,2016年以来,石门乡积极探索“三变改革”的模式发展产业,通过引导资源变资产,把沉睡的资源变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源头活水。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农村集体林权、农村房屋所有权等农村产权确权颁证工作。引导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女姑村现代蔬菜示范园引进海升集团合作建基地,农户以1500亩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产生的利润按6∶3∶1比例分成(即农户占股60%、合作社占股30%、村集体占股10%),2016年,当地蔬菜获得大丰收,项目覆盖298户913人,实现户均增收3000元左右。
一年多来,石门乡六大产业基地建设从无到有。
一年多来,石门乡探索了乌蒙深处的一条脱贫攻坚崛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