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是一段难忘的记忆
作者:曾威 时间:2017-01-17 阅读:197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自古以来,中国人“落叶归根”的观念就根深蒂固。而这种观念,源自内心一种叫乡愁的东西,那是一种弥漫在心头、历经数十年都难以忘怀的离愁别绪,是一颗熊熊燃烧、历经风雨侵蚀都不肯熄灭的思乡之心。故乡,是你无论走得多远,都不会忘记起点在哪里,魂牵梦绕想要回去的地方。“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游子,每逢团圆佳节便会分外思念家乡,这个孕育自己陪伴自己成长的地方,哪怕只是一句熟悉的乡音,都足以让人泪流满面。
19世纪,波兰遭遇列强侵略瓜分,从此陷入黑暗的深渊,年轻的肖邦,悲痛欲绝却无能为力,肖邦不得已辞别了故土。乱世之中,人如蝼蚁,离别时手捧的家乡泥土,是他最后的慰藉。从此他奔波辗转,几番斗争,写下的每首乐曲都灌注了对家乡的思念,《革命练习曲》中那勇敢激越的旋律,是他为家乡声嘶力竭的呐喊和永不放弃的斗争。然而祸不单行,悲愤交加的肖邦没能等到祖国统一、家乡复兴那一天,就被肺结核病夺去了生命,然而死亡却泯灭不了他落叶归根的执念,弥留之际,肖邦留下遗愿:“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家乡,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肖邦的乡愁,是几度为家乡斗争却求而不得的悲愤。
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由于大量士兵不了解共产党政策,仓皇逃离,来不及和家乡父母妻儿告别,就匆匆踏上了驶向台湾的船只,却从此阔别故乡,骨肉分离。“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余光中《乡愁》诗中的句子描述的正是众多台湾老兵的心情,寄书长不达,一封思念的家书,由于大陆与台湾的隔绝,等待数十年甚至一生都无法寄到,“老兵归家”是他们永不磨灭的信念。直到1987年,台湾宣布结束长达38年的戒严,无数老兵才带着期盼已久的家书,踏上归乡的旅途。四十几年来,乡愁是他们久治不愈的顽疾。但是,往往“故人已逝”,此刻的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海峡相隔到天人永隔,台湾老兵的遗愿,是活着能回家看看,就算不幸客死他乡,也要将骨灰葬回故里。特殊的历史背景,造就了特殊的乡愁,不变的是那一颗颗炽热的思乡之心。他们的乡愁,是“魂归故里”的夙愿。
如今这个和平时代,更多人的乡愁,是背井离乡的人们儿时的记忆和内心的归属,童年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随着城市化的浪潮化为灰烬。光着脚丫走过的小巷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闪灯鸣笛的水泥马路;生养孕育的泉水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氯气消过毒的自来水;记忆中美味的小吃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千篇一律配方的快餐;旧时的节日习俗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双十一的狂欢和传统文化的迷失;小时的玩伴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如履薄冰的邻里关系。难怪会有人说“到不了是故乡”,我们思念着从前家乡的美好,却再也找不到它在哪里,无法落叶归根的愁绪,是我们这一代人特殊的乡愁。时代在进步,故乡的变化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令人痛心的,是对家乡毁灭性的开发,环境的破坏、人情的冷漠和文化的迷失。带着儿时口袋记忆回到故乡的我们,常常感叹“家乡何在”,大概当破坏性的发展使得一切儿时美好回忆都消失时,家乡的灵魂早已不复存在了。有时候,家乡的本心如同少女的纯真,一旦毁灭将无法再生,我们口口声声说思念它,却开始遗忘它带给我们的一切:我们嫌弃方言里的趣味,学习整齐划一的普通话;我们遗忘儿时的质朴,学会步步为营、心如城府。我们的乡愁,是永远回不去的故乡。
从离开家乡的那一刻,我们就背上了乡愁的包袱,或许只有真正精神的回归,家乡风土人情的重塑,才算真正的落叶归根,长大后,乡愁是一段难忘的记忆,故乡在脑海里,我们却永远也回不到儿时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