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7-01-20

珍贵的年味儿

作者:罗芹 时间:2017-01-20 阅读:205


   记忆中丰盛的年夜饭,家家户户悬挂的大红灯笼,门上题字的春联,只有过年才有的新衣……是我们魂牵梦绕、永远忘不掉的儿时记忆。虽然物质生活日益丰富,新衣和年夜饭不再是过年才有的奢望,但是一家团圆的温馨氛围,除旧迎新的美好心愿,对蒸蒸日上生活的期待,依旧是最珍贵的年味儿。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 《元日》描绘的就是这样一副其乐融融、万象更新的春节景象,字里行间体现了中国年味习俗历史的悠久。在我们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文化记忆中,春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家家户户必须隆重操办,办年货、腊八粥、剪窗花、编中国结、放鞭炮,老人小孩、男女老少总会有属于自己的任务和乐趣。年夜饭俗称“团圆饭”,哪怕一整年奔波在外的游子,都会在年关将至时赶回来与家人团聚。“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更寄托了中国人朴实而美好的愿望。最足以支撑春节团圆这一文化习俗的,莫过于中国的春运了,能让十多亿人同时走上回家的旅途,只有春节年味儿的诱惑了。难怪有人会吐槽,中国的春运,是地球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玩笑之间,足以体现年味的号召力,在这个纷繁复杂、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期待回到亲人的身边,从浓郁的年味中寻找精神力量。
  而现在,春节临近,我在电视里看到贵州侗族村寨里已经是年味十足了,作为中国最有年味儿的地方之一,这里的春节气息早已扑面而来。除了对联、红灯笼这些常见的春节标志,这里富有民族特色的庆祝活动更加引人注目,正月初三的“抬官人”尽情狂欢,拥有500多年历史的“泥人节”表达对土地的崇拜,夜幕降临侗家的少男少女们“行歌坐月”、对歌交友,展现了侗族对美好情感的期待,还有身穿传统民族服饰,载歌载舞庆祝新年的人们,使得整个村寨都笼罩在春节温暖的氛围里。
  不光是侗族村寨,近年来,全国各地对年味的营造开始注重起来,富有中国特色的庙会、舞龙舞狮等民间技艺成了中国人期待的文化盛宴,重新燃起了中国人对年味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浓郁的年味里,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比起外国的节日,中国的春节扎根于我们的民族血液中,拥有更深刻的内涵,更加富有魅力。而且,随着中国作为文明古国的国际影响力在不断攀升,中国年味逐渐红遍世界: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用中文祝福大家“春节快乐”;美国《赫芬顿邮报》网站浓墨重彩介绍了中国春节富有特色习俗,全球各大商场在春节竞相促销,就连法国的标志埃菲尔铁塔都披上富有中国年味儿的颜色“中国红”,好不喜庆热闹。
  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年味正在越来越浓,影响力越来越大。变化的是时代,不变的是年味中的情感寄托和中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