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7-01-24

搬出深山有盼头

作者:王德聪 时间:2017-01-24 阅读:204


 搬出深山有盼头
——威宁易地扶贫搬迁侧记
通讯员 王德聪


  “原来我家住在山沟头,进出是一条干河沟,雨天出不去也进不来,化肥等农用物资要提前买好,否则下雨天就无法拉进来了。”谈起原来的生活,麻乍镇长坪村的搬迁户赵洪庆直摇头。
  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赵洪庆率先在易地扶贫搬迁表上签了字,迁至贵州威宁经开区易地搬迁安置点,成为2016年首批搬迁到威宁经开区安置点的住户。
  作为2016年4月启动的威宁经开区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项目,计划安置搬迁户1342 户6842 人,首批搬迁户将于春节前搬迁入住。
  据了解,经开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项目总投资40944万元,总建筑面积178614.19平方米,共分3个安置小区,其中,阳光馨区占地75.5亩,总投资1.97432亿元,建筑面积85920.75平方米,可安置677户3322人;创业馨区占地40亩,总投资1.117055亿元,建筑面积44783.24平方米,可安置344户1636人;欣荣家园占地44亩,总投资1.003068亿元,建筑面积41769.66平方米,可安置356户1916人。
  “搬出大山进城市,农村人住上了高楼,还可以打工挣钱,孩子读书也方便,我们也像城里人一样享受现代化的生活。”谈起未来的生活,赵洪庆显得格外高兴。
  易地扶贫搬迁作为威宁整个脱贫攻坚战的首战,也是精准扶贫“五个一批”中任务最重、难度最大、政策性最强的项目,该项目的实施情况直接影响着整个脱贫战役的成败。
  “一调查、两评议、三公示、一审核、一锁定”,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威宁各级各部门明确责任,要求施工单位限期完成项目,各乡镇搬迁点做好搬迁对象工作,锁定搬迁目标。 
  经过前期入户调查,以及两轮回头看、再整改。今年初,经开区与县移民局密切配合,成立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组,目前,搬迁户选房工作已全部完成,居住在大山深处的1342 户搬迁户将喜迁新居。
  威宁因地制宜,科学布局。坚持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相结合,科学选择搬迁安置方式和设计户型。
  与全县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一样,今年5月,牛棚镇将新营村作为该镇就地扶贫搬迁安置试点来打造,做到先行先试。
  与此同时,威宁在哲觉、迤那、斗古等乡镇的选点,除整村整寨搬迁外,采取就地搬迁安置。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工作启动以来,全县各乡镇(街道)主要负责人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确保责任扛在肩上,任务落在实处。
  各乡镇安置点依据自身条件至少选择一个集中安置点作为试点,先行启动,积极探索、积累经验。
  搬得来,更要稳得住。威宁未雨绸缪,坚持“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安居与乐业并重,实现搬迁与脱贫同步。
  在规划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项目时,配套建设种养殖产业、就近务工等项目让搬迁户依托当地资源,就近发展生产、稳定就业,为搬迁户早日脱贫、持续发展选准路子。
  五里岗安置点位于经开区102省道主干道上,目前,房屋室内装修、水电安装已经完成,春节前,首批搬迁户将入住新房。
  牛棚镇新营村易地扶贫集中安置点就地搬迁57户,工程建设由搬迁户自己投资与政府补贴相结合,将配套建设农村集贸市场、休闲小广场、商业门面,搬迁户可利用农村集贸市场经营小百货、建筑材料、农用物资等商品增加收入。
  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实施以来,威宁经开区积极探索园区企业产业链延伸、务工、商业门面经营扶持、餐饮、修理等项目,帮助搬迁户尽快脱贫,为搬迁户积极寻找致富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