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时间切成碎片来过
作者:萧萧 时间:2017-01-25 阅读:246
在我很小的时候,每到过年,村子里上了年纪的老人就会给我们讲关于“年”的故事。传说中,“年”是一头凶猛的野兽,每到春节这个时间节点,都会出来吃人,一村一寨,老老少少,一个不落。后来,一位老人在不经意间发现,放鞭炮、烧长龙火、贴红对联可以驱走“年”。于是家家户户效仿老人,一到这个时间点,都放鞭炮、贴对联,把火烧旺,多少代下来,就形成了过年这一风俗。
在老家过年也的确是这样:贴红春联,放红鞭炮,烧长龙火……所有一切都红彤彤,将每一个人都映照得脸颊红扑,心情愉悦。在整个童年,我都淫浸在这种火红带来的激动之中,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所有火红带来的兴奋也渐渐地平静了下来。每次过年都安静地回到老家,陪父母吃饭,说说一年的得失,又简单计划一下来年要做的事情,尔后打整好心情,又回到小城开始新一年的工作。
这几年在老家过年,都是仪式性地去完成几件事:打扫老屋,贴春联,换天地,做饭,烧香磕头,次日到祖父、祖母和曾祖父、曾祖母墓前祭奠。完成这些工作后,我就会习惯性地躺在老家门前,和过往的熟人打几声招呼,看看门前那条四季不断的河流,看看头顶上这亘古不变的天空。
这几年,我总是不断地想,“年”是什么?是辞旧,是迎新,还是季节的交替点?一切都有答案,一切似乎又没有答案。有一年,我走在天口子,看着人们聚集在天口子,或靠在墙根脚,或仰卧在草皮上,或坐在椅子上,都静静地晒着太阳,似在等待什么过去。我的脑子里忽然冒出了一个想法:过年是不是在掩盖什么?当这一个问题从我的脑海里蹦出来后,我被自己吓了一大跳,倘若过年的真相是掩盖,那究竟是在掩盖什么?
我猜想,在人类的幼年时代,人对自己的周遭是一片空白,对自己也非常陌生。人从出生,就像一条刚刚从发源地流出的河流,顺着山谷,肆意地流,任性地淌,毫无目的,不问方向。就这样,一代又一代的人来了又去了,去了又来了。先祖开始认为,人就应该走在时间的轴线上,一代人又一代人,不回头不间断地走。而时间永远不会重复,不会回来,就像死去的人不再复活。
某一天,某位先祖突然发现,一种东西在某个季节种下去后,会在某一个季节发芽,在某一个季节成长,在某一个季节成熟。再一天,一位好吃懒做、整日躺在山坡上的先祖发现,前一段时间能看见的北斗星,这一段时间又出现了,前一段时间落的雪,在经历了同样的雨和霜之后,又来了。他将这时间点记下来,仔细地、反复地观察后得出结论:天上星辰出现和地下植物成长的时间遥相呼应,呈现一定的规律,也就是说,无论是天上还是地下,很多事都在反复地上演。这让先祖们恍然大悟:时间并不是永远向前的,时间就是一个圆圈,一圈一圈地转,不断地重复,不知疲倦,永无止境。
原来,所有的一切去了还会来,所有的一切从起点出发,最终还是会回到起点,就像种子种下了,最后还是变回种子,人死了,还会投胎成另外一个人。人们吃惊地发现,这一辈子能做的,就是耕种放牧,寻找食物,养活自己,娶妻生子,死去,再投胎成另外一个人,耕种放牧,寻找食物……如此反复,每个人都似乎看见了自己上几辈子的日子,也似乎看到了自己接下来的几辈子的生活。
先祖们似乎看穿了人类的命运:人们就是就活在一个铁屋子里面,当你低下头,不闻不问时,一切都是如此秩序井然,生活如此生机盎然;当你抬起头,反复思索时,一切如此毫无意义而又反复上演,你走不掉也逃不脱,你无可奈何又甘心情愿。惊慌瞬间蔓延了整个部落,虚无在先祖的心中,就像一场暴雪一样袭来,让这个世界一下子就进入了冬天。现在的我可以断言,莎士比亚借哈姆雷特说出的:“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这一句话,在远古那个恐慌充斥每个人心间的时候,先祖们就坐在高高的山岗上,遥望日月星辰,反复地思考过了。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令人不得不面对而又费尽心思想回避的问题。
事实证明,先祖无法做到毁灭,只能面对生存,他们也证明了,生存在虚无之中和毁灭没有什么区别。于是,先祖想到了一个办法,把时间切碎,每一片每一片地过,所有的虚无就会就会被忘记,生命的意义就会被赋予在每一个时间碎片之上。怎么切最为合理?好吧,就以这虚无的发端,一个周而复始的期限,霜雪之后,庄稼种下之前吧。为了让子孙后代信服,先祖们把对自己对生命虚无的恐惧具象化,称其为“年兽”,把驱赶对“年兽”的恐惧称之为“过年”。
就这样,先祖发明了过年,他们认为“年”是一头凶悍的怪兽,这头怪兽就是带给人无恐惧的轮回与重复,要赶走“年”这种把人引到毫无意义的生命禁区的怪兽,就要“过年”,放鞭炮驱走它,烧“长龙火”赶走它,贴对联挡住它。当过完年,每一个人都会获得一次新生,新的一段生命,新的一段旅程。
多少代人了,每一代心里都清楚这种“怪兽”是什么东西,但每到这个节点,我们还得过年,因为我们也找不出更好的方法替代。
我们清楚,把时间切碎,一片一片地过,仍旧是给予生命惊喜的唯一手段。
我们也清楚,在很多时候,获取生命的快感,就在一点一滴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