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7-01-25

脱贫,脱贫

作者:陈武帅 沈光勇 时间:2017-01-25 阅读:226


 脱贫,脱贫
——石门乡多管齐下打好脱贫攻坚组合拳
记者 陈武帅 沈光勇

  借助外力,激发内力,抓机遇抢时间,多管齐下打好脱贫攻坚组合拳,下好扶贫攻坚一盘棋,这是作为全省20个极贫乡镇石门乡探索的成功经验。
 
易地搬迁铺就幸福路
 
  走进王爱华的新家,红红的灯笼高高挂起,家里沙发、电视、洗衣机等电器一应俱全。
  王爱华是石门乡荣合村新营组的苗族村民,这个三口之家,儿子正在外地务工刚回来不久。2016年,在结对帮扶干部的帮助下,开起了自己的小卖部,还通过当地干部的动员让儿子外出务工,如今日子过得和和美美。
  “感谢政府不但帮我们建起了新房,帮我们买来家具,还帮我们想方设法谋致富路子,这个春节我一定是过得舒畅惬意。”王爱华高兴地说。
  借助外力,激发内力,脱贫的步履悄然加快……在石门,像王爱华一样正奋力脱贫奔小康的村民不在少数。
  47岁的吴玉祥,在结对帮扶干部喻松的帮助下,利用2016年度减贫资金购买了一头能繁母牛,修起圈舍搞养殖,如今已有三头牛和几头小肥猪。
  吴玉祥一家,以前居住在破烂不堪的土坯房里,如今住进了由石门乡镇集中规划修建的120平方米宽敞新房,吴玉祥靠在家门口务工增加收入,生活像芝麻开花一样节节高。
  走进石门坎社区新营苗寨,一排排黔西北民居祥和安宁,一幢幢苗族风格小楼特色尽显,70余户喜迁新居的村民喜笑颜开,住进黔西北民居两层小楼的韩银春一家忙里忙外,暖意融融,幸福像花儿一样绽放苗乡。
  韩银春是新营苗寨村民,这个三口之家曾因交通不便而发展受阻,成为精准扶贫路上难啃的“硬骨头”之家。
  2016年秋,新营苗寨修通了宽敞的通村油路,看着通到家门口的致富路,韩银春谋划着发展的新路子,在结对帮扶干部的帮助下,再加上自己的多年积蓄,韩银春咬牙买了一辆微型小卡车,从昭通运输煤炭到石门乡集贸市场上卖,还在新居开起了新营苗寨第一家超市。
  “下一步我想扩大超市规模,开办农家乐,让外界来石门旅游的人尝到我们苗家的美食。”韩银春乐呵呵地规划着未来。
  在石门,韩银春、吴玉祥、王爱华等村民脱贫攻坚奔小康的蜕变之路,是石门乡脱贫攻坚拔穷根的生动诠释。
 
“三变”模式延伸产业链
 
  石门乡充分运用“三变”经验,通过“村委会+合作社+十户一体”发展模式,实现党员带群众、强户带弱户、富户带穷户、最终共同富。以集体经济产业园、生态畜牧示范园、现代蔬菜示范园、马铃薯种植示范园、现代烟草种植示范园、中药材种植示范园六大产业园区托起了产业发展大格局……
  2017年,石门乡规划中药材种植扩至10800亩,打造中药材成品包装品牌,烟套蒜种植扩至10000亩以上,马铃薯种薯种植扩至8000亩以上。
  在石门精神、迤那精神和威宁精神的指引和鼓舞下,南高原威宁境内,一个个特色产业发展新蓝图正在绘就,一个个脱贫攻坚战略正在打响。
  “石门乡围绕修房子、美寨子、增票子、出学子、强身子,实现挪穷窝、换穷业、拔穷根,推动了石门乡实现从精准扶贫向精准小康跨越。”自治县委常委、石门乡党委书记马仲华说。
  近年来,石门乡按照“8+x”方式推进山地特色小集镇和老集镇风貌整治项目建设;按照“6+x”项目标准启动女姑、观音山、新合3个村(社区)联动小集镇规划;新集镇和观音山社区易地扶贫搬迁点已完成建设并逐步搬迁入住,涉及354户1562人;规划“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精品特色村寨及六条道路沿线新农村建设3000户,启动建设2915户;实施土坯房改造1075户。
  在发展“互联网+农业”上,促进互联网与农业全产业链深度融合,依托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突出石门乡各村传统优势和区位优势,打造“石门十二景”系列拳头产品,打造“一村一特一电商”,线上线下销售结合,实现“网货下乡·黔货出山”,发展生态、高效、规模的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就近就业增收。
  在“一村一特一电商”规划中,石门坎村发展手工沙陶和特色毛绒玩具、河坝村发展土法配制酒、新合村发展手工养生布鞋和苗族刺绣、女姑村发展乳制品、新民村发展优良种薯、年丰村发展苗族发酵辣椒酱、营坪村发展黑蒜与腌制蒜、团结村发展农家土蜂蜜……
  “石门乡以 ‘五个一批’为抓手(即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以‘111122’为产业发展方向(即到2018年,发展1万亩烤烟、1万亩蔬菜、1万亩马铃薯种薯、1万亩中药材、2万亩经果林、2万亩草场),以 ‘五子登科、精准小康’(修房子、美寨子、增票子、出学子、强身子)为标志,推动石门乡由精准扶贫向精准小康跨越,全面打造石门乡经济社会发展新高地。”石门乡乡长谢定光信心满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