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7-01-26

全域经济 开拓创新

作者:沈光勇 时间:2017-01-26 阅读:193


 全域经济 开拓创新
——威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综述
记者 沈光勇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实施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在这一年里,威宁深入践行五大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三去一降一补”任务,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建立工作机制,主动作为,趁势而上,从三次产业全面发力,有序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提高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
 
  一年来,威宁千方百计引进更多高新技术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经过转型升级后的企业,促进当地壮大产业规模,扩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丰富产品门类,增加产品种类,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降低传统产业比重。
  调整优化经济作物种植结构,大力支持并强化中农发、上海雪榕、北京德青源、陕西海升集团等龙头企业的带动、引领作用,以科技创新推动供给侧改革,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充分利用海升集团矮化砧密植种植技术,引领带动周边乡镇农户加快苹果种植,打造矮化苹果百里长廊示范带,建设贵州山地特色农业示范县。
  着力实施“11153”工程,巩固提升烤烟产业,加快马铃薯产业转型升级,着力突破中药材、苹果,积极发展特色种植业。力争把威宁打造成为中国南方马铃薯种薯基地、中国中药材种植基地、南方高原生态苹果基地。
  2016年共完成优质种薯42.13万亩,高山冷凉蔬菜58.6万亩,苹果种植76477亩,新增茶叶种植0.31万亩,万寿菊种植8万亩。
  调整优化养殖结构,扩大肉类总产量,在增加和稳定猪肉的同时提高牛肉、羊肉的比重,重点扶持和发展威宁黑山羊、黄牛等特色养殖。
  加快农业品牌创建,新增有机农产品1个,新增贵州省著名商标1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达16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达3个,贵州省著名商标达7个,有机农产品认证达4个。目前正着手开展“威宁苹果”、“威宁苦荞”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打造。
  走“园区引领、科技创新、示范带动”的新型农业化路子,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016年,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407户,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农民成员2360人。
  截止12月,威宁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528户,成员出资总额240263.07万元,成员总数8879人,辐射带动农民16万人。
 
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
 
  制定关闭煤炭企业时间进度表,关闭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和非法违法生产的小煤矿,淘汰落后产能。
  倒逼制加快推进企业淘汰改造落后产能,引导煤炭企业有序退出,对关停企业实施二次招商,多种方式盘活闲置企业,积极处置不良资产,优化要素配置,推动行业转型升级。
  大力推广PPP模式、政府购买服务,推动政府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推进贷款结构优化。积极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探索建立企业和个人信用评价体系标准。
  继续深化审批制度改革,推进“多规合一”试点,引导企业降低融资和用人成本,减轻企业税费负担,建立健全企业应急资金管理机制。
  加强就业创业培训,完善职业培训政策体系、组织体系和管理体系,加强过程监督和质量评估,加快形成政府引导、多元投入和企业、城乡劳动者及培训机构积极参与的良好格局。
  强化实习培训基地建设,探索“政校企”合作培训,大力培养社会紧缺、企业急需的技能应用型人才。鼓励各乡镇结合产业发展特色,因地制宜推进各类培训,大力提升劳动者就业技能。
  坚持把抓工业发展作为稳增长的重要支撑和转方式、调结构的有力抓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预计完成产值91亿元以上,完成增加值27.3亿元以上,完成工业投资41.2亿元,预计完成工业用电量4.2亿度。
 
发展山地旅游现代服务业
 
  增加旅游产品有效供给,推动多元化旅游发展,开展各景区旅游基础配套项目建设,抓好旅游接待酒店、乡村民宿建设工作,确保高标准、高起点建设和完善旅游接待设施,谋划并启动一批山地旅游扶贫项目的实施,确保满足游客游览的刚性需求。
  威宁着力培育新供给新兴旅游业态,满足游客多元需求,按照“一核五区五线”的旅游发展布局,在规划中强化产业的理念,推动产业融合,并对草海民宿、文化旅游新业态等实施补贴。
  把旅游业放在加快推进山区特色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山地产业化的大格局中来谋划,在产业融合中打造出百万亩马铃薯花海、十万亩万寿菊基地、万亩荞花基地、千亩香草观光园、草海万人长跑、自行车赛、汽车障碍赛、幸福小镇避暑业、板底彝族风情寨、石门坎苗族风情文化旅游区、《浪漫草海》旅游晚会、百草坪露营基地、北坡绿化等一批观光农业、文化旅游业、体育旅游业,走出一条旅产互动、旅城一体、文旅交融的旅游发展新路子,不断满足了游客对旅游新业态体验需求。
  推广“互联网+农业”、“农超对接”模式,扶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强化产学研结合,补齐“双创”短板,全力打造电子商务升级版。
  积极构建“大数据+文化旅游+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大健康医药养生产业+扶贫”的威宁电子商务模式;坚持外部引进一批、本地孵化一批、存量网商提升一批、传统企业触网一批,积极发展特色网店、电子商务服务站和电子商务企业,全县电子商务交易额年均增长30%以上。
  大数据平台建设加快,深入实施“绿色威宁行动计划”,为商用、政用、民用提供丰富的大数据产品和服务,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提供优质的生态产品和环境服务。
 
不断补齐基础设施短板
 
  研究规划“六纵六横十五联八支”主骨架公路1748.9公里,规划农村循环路1240.3公里,预算总投资70余亿元,启动农村循环路网52条411公里及主骨架公路11条418.1公里建设任务。
  都香高速威宁段开工建设,威宣高速威宁段即将开工,威会高速(黔滇界)、威彝高速(黔滇界)分别纳入全省、全市规划并启动前期工作,全县公路里程达到6534公里,实现乡乡通油路,基本实现村村通油(砼)路、组组通公路。
  “一个机场、四条铁路、六条高速公路”的立体交通体系正在加快构建。
  水利建设不断加强。以全省水利建设“三大会战”、“三年行动计划”、“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小康水行动计划为抓手,大力推进小米水库、川洞海子等骨干水源工程建设,实施最困难地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428处,总投资15305.35万元,解决农村饮水人口242714人,学校人口13804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实施13个巩固提升农村饮水工程,解决91837万人的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问题。
  电力、通信建设全面提升。完成220千伏水威Ⅱ回线路、35千伏云贵和海拉输变电工程、2015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35千伏新区变II号变主变扩建工程,新建、改造10千伏线路17.254公里,启动第一批中心村配网改造升级工程项目的建设。
  开展美丽乡村创建158个,启动建设“贵州民居”16455户,竣工11384户;实施易地扶贫搬迁2164户、10510人;实施棚户区改造5000户,土坯房抗震改造11256户,竣工6298户。
  启动小城镇建设项目312个,新建城市景观大道500米,县城人口增至22万人,城镇化率提高到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