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过石门迈过坎
作者:陈武帅 许定华 时间:2017-02-06 阅读:453
跨过石门迈过坎
——石门乡经济社会发展走笔
本报记者 陈武帅 许定华

干部群众携手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农产品外销助农增收。
石门变了,石门巨变!
曾经的石门“天点灯,风扫地,土坯房里睡”,如今已是遍地“小别墅”、村庄俏新颜。
曾经的石门“天是一条缝,路是一条沟,猿猴愁攀援,岩羊无路走”,如今已是村村寨寨通油路、山路连通山外边。
曾经的石门“有女不嫁石门坎,苞谷洋芋度春秋”,如今已是农民变“股民”、产业铺开致富路。
省委书记陈敏尔到石门访贫问苦,给贫困的石门带来蜕变的精神力量,石门乡从此进入加速发展的快车道。两年来,山还是那座山,石门还是那个石门,但村庄变靓丽了、产业变壮大了、干群关系变好了,两万余干部群众不等不靠正跨过石门迈过坎,奔走在小康的道路上!
村庄之变:土坯房变成“别墅房”
新春时节,走进石门乡石门坎社区新营苗寨王爱华的新家,红红的灯笼高高挂起,家里沙发、电视、洗衣机等电器一应俱全。
王爱华是石门乡石门坎社区新营组的苗族村民,这个三口之家,2016年,在结对帮扶干部的帮助下,搬进了新居开起了小卖部,通过当地干部的动员,他还让儿子外出务工,如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1月29日夜,石门乡女姑村张家屋基,通村油路不时有汽车驶过。今年27岁的赵庆海不仅搬进了新家,买了新车,还娶了新媳妇,可谓三喜临门。
这一切,如果是在两年前,赵庆海做梦都不敢想。
赵庆海家以前住在两间小瓦房里,由于房屋年久失修,每逢下雨天,外面下大雨,屋里就下小雨。别说娶媳妇,连拥有属于自己的温暖的小屋都是奢望。
2016年,石门乡全面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赵庆海家被纳入危房改造项目对象。有了危改资金,再加上他自己拿出多年的积蓄开始建新房。
去年腊月十二,赵庆海不仅搬进了新修的两层小洋楼,还和同村姑娘喜结连理,终于娶了新媳妇,圆了住房梦。
土坯房变成“别墅房”,是石门之变的一大看点。
正是石门乡一系列组合拳让村民彻底告别土坯房,住进“别墅房”。
一年多来,石门乡按照“8+x”方式推进山地特色小集镇和老集镇风貌整治项目建设。
一年多来,石门乡女姑、观音山、新合3个村(社区)易地扶贫搬迁点已搬迁入住农户354户1562人;
一年多来,石门乡建设“美丽乡村”精品特色村寨及六条道路沿线新农村建设3000户,实施土坯房改造1075户……
产业之变:昔日农民变“股民”
走进石门乡观音山社区华曦养殖场,一箱箱鸡蛋在工人的精心包装下装进运往周边城市的卡车。
“你别小看这个养殖场,村民们都有股份哩!农民以土地入股,除了在养殖场劳动每月可挣2000余元外,年终按照农民、公司、村集体6:3:1的比例分红。”观音山社区支书舒应波高兴地说。
在石门乡新民村两天窝马铃薯种薯基地、女姑村千亩蔬菜基地等产业园区,按照“三变”模式运行,昔日靠种几亩苞谷洋芋的农民如今变成了“股民”,走上了快速致富的道路。
大年初五,石门乡女姑村坝子里,800个大棚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在三膜马铃薯种植基地里,村民正抢抓时令,松土、播种、覆膜,种植三膜马铃薯。
2016年,女姑村流转土地实施现代冷凉蔬菜种植2000余亩,成功打造石门乡蔬菜基地。在蔬菜基地一年种植三季大白菜、莲花白、莴笋等,实实在在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以前,村民习惯了种植苞谷洋芋,听说流转土地种植蔬菜,都觉得不靠谱,抵触情绪很高。现在,尝到种植甜头了,许多村民纷纷要求流转土地搞科学种植。
“现在在家门口就实现了就业,每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年底还有土地入股的分红,日子越来越好过了。”女姑村村民周燕子高兴地说。
如今,石门乡借力招商引资,盘活本土特色资源,以集体经济产业园、生态畜牧示范园、现代蔬菜示范园、马铃薯种植示范园、现代烟草种植示范园、中药材种植示范园六大产业园区托起了产业发展的宏大格局,实现了农业“接二连三”,为群众增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干群之变:田间地头话农桑
每逢星期一,石门乡村村寨寨都要举行升国旗仪式。升旗仪式的背后,不仅凝聚起干群脱贫攻坚的战斗力,还让村民学会感党恩、求奋进。
正是在干部的帮扶下,技术人员来了,扶贫资金来了,公司进来了,田间地头成了干群脱贫致富的“试验田”。
石门乡多雨潮湿,省、市、县各级干部来石门乡蹲点驻村,他们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都准备了一双雨鞋。每逢下雨天就穿上雨鞋行走在石门乡的村村寨寨,被群众情切地称为“雨鞋干部”。
曾经的新民村张家院子,居住在坡长路陡的峡谷地带,是典型的“一方水土始终养不活一方人”的村寨,在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实施下,集体搬出了峡谷,但如何脱贫致富也一度困扰着村民。
李永华是省委办公厅驻石门乡新民村工作组组长,他跑遍了新民村大大小小的寨子,两天窝、张家院子……
在经过调研走访的基础上,结合新民村的实际,李永华提出新民村发展山地特色现代种植业的建议。
如今,新民村村民纷纷加入合作社,利用长期被群众荒废的土地种植高山马铃薯,既节约了土里流转的成本又变废为宝,把闲置的土地资源用得恰到好处。
干部进村寨,群众得实惠。石门乡还创新发展思路,以“十户一体 ”自管委模式实现村民自治、实现抱团发展。
每逢赶集天,石门乡女姑村六组村民张广举都会在石门街上兜售刚出栏的青脚麻羽土鸡。
张广举除了是养殖土鸡的能手,还是“十户一体”中心户户长,他不仅是致富路上的“领头羊”,还是村里矛盾纠纷的调解员。
“以前我们都是各顾各的发展,如今自发组织抱团发展,村民矛盾纠纷少了,致富的信心更足了。”张广举高兴地说。
“2016年,石门乡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初步计算达8080元,今年447户1984人如期脱贫,三个贫困村实现脱贫摘帽,实现了从精准扶贫向精准小康跨越。”自治县委常委、石门乡党委书记马仲华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