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条路子激活一池春水
作者:叶启伟 陈武帅 时间:2017-02-06 阅读:280
三条路子激活一池春水
——威宁党建扶贫的石门经验
本报记者 叶启伟 陈武帅

党建帮扶建立的蔬菜基地

党建帮扶种植的中药材

新民村党建示范基地里种植的白萝卜喜获丰收

党建帮扶建起的华曦养殖场

年丰村靓丽的村活动室

新合村廉政文化走廊

省委办公厅驻石门乡新民村第一书记李永华(左二)走访精准扶贫户

党建帮扶建立的蔬菜基地

党建帮扶种植的中药材

新民村党建示范基地里种植的白萝卜喜获丰收

党建帮扶建起的华曦养殖场

年丰村靓丽的村活动室

新合村廉政文化走廊

省委办公厅驻石门乡新民村第一书记李永华(左二)走访精准扶贫户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党建不强,群众致富无方。2015年9月以来,石门乡紧紧围绕省委提出的“两年变面貌,三年见成效,五年达目标”要求,感恩奋进、干字当头,将基层党建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在干中出思路,在干中打基础,用好外力、激活内力,因地制宜探索党建扶贫新路子,形成基层强起来、经济活起来、环境美起来、农民富起来的党建扶贫新格局。
“三进三增” 联络感情
只有干部“沾泥气”,政策才能“接地气”。石门乡是省委书记陈敏尔的联系帮扶点,有独特的政治优势,如何把好政策落到实处?
该乡创造性地开展“进村组、进农户、进田间,增强感情、增加收入、增进和谐”“三进三增”活动,让广大党员干部进村组、进农户,深入田间地头话农桑, 做到党员干部俯身子,听民意、聚民智、暖民心,农技干部传农技、授民艺。形成了困难在一线解决、矛盾在一线化解、民心在一线凝聚、和谐在一线构建、干部在一线提拔、小康在一线创建的一线工作机制。
“领导包村、干部驻村、结对帮村、‘三访’稳村、‘三建’富村”五项机制,是该乡“三进三增”活动的核心内容。
领导包村。该乡建立领导包村制,对全乡12个村(社区)进行责任分解,确保每个村(社区)有1名乡领导包保,不脱贫不脱钩。
干部驻村。采用“五类干部”到“五类村”的经验做法,为12个村(社区)精准选派12名村“第一书记”和60名驻村干部,“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按照“一宣五帮”的工作要求,坚持吃住在村、工作在村。
结对帮村。按照“4321”结对帮扶方式,将2016年计划脱贫的447户1984人与全乡110名干部结成帮扶对子,实现贫困户挂钩联系全覆盖。
“三访”稳村。由党政班子带头,组织全乡干部职工每月开展以遍访贫困农户、走访特殊群体、一线接访群众为内容的“三访”活动5次以上,做到应访人员不缺一户、不漏一人。
“三建”富村。按照组织建在产业链、人才汇在产业链、党员聚在产业链、群众富在产业链的工作思路,全面推进产业型党组织建设,把党总支建在产业上、把党支部建在合作社上、把党小组建在基地上,组建农村产业党总支1个、产业党支部12个,产业党小组31个,形成组织带队伍抓合作社、人才带项目建基地、党员带群众促增收的生动局面。
梁连成是石门乡党委副书记、政法书记,他还负责石门乡易地扶贫搬迁、精准扶贫等相关工作,半年时间他就跑遍了石门乡大大小小的寨子,两天窝、张家院子、观音山大峡谷……
熊万江是观音山村民,由于故土难离,在易地扶贫搬迁中她一直不愿离开居住多年破旧的房屋。
在梁连成多次走访下,熊万江终于明白搬迁的好处,如今喜迁新居。
在石门乡,像梁连成一样认真践行“三进三增”活动党员干部举不胜举,比如省委办公厅驻新民村第一书记李永华、县委组织部驻石门乡干部费江……
一双雨鞋、一本笔记,让干部成为为民服务的“勤务员”。
“领导干部只有接地气,才能培养出对群众的感情,通过进村挂帮、进户连心,听民意、解民忧、帮民富,党员干部一对一与计划脱贫户结对帮扶等方式,进一步增加了党群干群关系。”石门乡党委副书记、政法书记梁连成如是说。
截至目前,石门乡各级干部下田间、进村寨、进农户,累计走访群众2万次以上,进村进寨入户遍访5448户20613人,摸排精准识别贫困户2225户8906人,一户一寨一村制定措施,一户一档精准管理。
“三级自治” 抱团发展
文华平是石门乡女姑村养殖能手,带领村民创办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牛羊1000余头,作为“十户一体”中心户户长,文华平不仅是致富路上“领头羊”,还是村民邻里和谐的调解员。
“以前我们都是各顾各的发展,在党建工作组的指导下,我们自发组织发展养殖业,村民矛盾纠纷少了,致富的信心更足了。”文华平高兴地说。
如今,文华平和村民共同创办的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不断壮大,“十户一体”抱团发展的模式凝聚了村民的力量,大大提高了抗风险能力。
文华平和村民能致富得益于石门乡在脱贫攻坚的实践中,探索出“三级自治”双模式。“三级自治”即“村委会+自管委+十户一体”三级社会管理模式、“村委会+合作社+十户一体”三级经济发展模式。
“三级自治”的核心之一是“管理模式抱团自治”。各村撤销村民小组,依托自然村寨,建立村民自我管理委员会(简称自管委),形成了“村委会+自管委+十户一体”三级社会管理体系。目前,全乡组建“自管委”116个,覆盖1374个“十户一体”,覆盖全乡5448户20613人,实现了小事在“十户一体”内解决、急事在“自管委”内解决、难事在村委会解决。
“三级自治”的核心之二是“发展模式抱团脱贫”。“村委会+合作社+十户一体”三级发展模式,做到党带群、强带弱、富带贫,整合土地、资金、人力、技能等入股或领办合作社,共同发展乡村旅游、生态养殖、特色种植、电子商务、微型工厂等各类产业,实现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
“通过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促进村民自我管理,实现了小事不出十户一体,不出自管委、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的良好自我管理机制。”自治县委常委、石门乡党委书记马仲华说。
“五子登科” 靶向脱贫
这些天,从土坯房搬进新家的熊万江笑得合不拢嘴。
熊万江是石门乡观音山社区村民,一直住在简陋的土坯房里,2016年石门乡易地搬迁项目给他带来了住新房的希望。
如今,石门乡观音山社区像熊万江一样住进易地搬迁新居的贫困户还有100多户,这是石门乡党建扶贫中“五子登科”拔穷根的生动实践。
2015年来,石门乡因地制宜,在党建扶贫中探索出了“修房子、美寨子、增票子、出学子、强身子”的“五子登科”新路子,强力推进脱贫攻坚,实现旧貌换新颜。
修房子。按照“8+x”方式推进山地特色小集镇和老集镇风貌整治项目建设;按照“6+x”项目标准启动女姑、观音山、新合3个村(社区)联动小集镇规划;新集镇和观音山社区易地扶贫搬迁点已完成建设并逐步搬迁入住,涉及354户1562人;规划美丽乡村精品特色村寨及六条道路沿线新农村建设3000户,启动建设2915户;实施土坯房改造1075户。
美寨子。按照“十个一”标准建设村级组织活动场所12个,每个村平均占地面积4.7亩、建筑面积均在400平方米以上,为农村党组织开展活动提供新场所,为服务党员群众提供新阵地,为党员发挥作用提供新平台。
增票子。充分运用“三变”经验,通过“村委会+合作社+十户一体”发展模式,以集体经济产业园、生态畜牧示范园、现代蔬菜示范园、马铃薯种植示范园、现代烟草种植示范园、中药材种植示范园六大产业园区托起了产业发展大格局。
出学子。重视教育斩断“代传贫困”,全面启动校校提升工程,建立“阳光少年之家”“心里健康咨询室”,2016年石门乡考取本科院校48人。
强身子。石门坎社区创建广场舞蹈队1支,新合村、新龙村、泉发村创建民间民族舞蹈队3支,各村依托村级组织活动场所配套建好村卫生室、文体广场,医疗服务体系和文体娱乐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为提高群众身体素质创造了优质的人居环境。
石门乡“五子登科”拔穷根,实现了挪穷窝、换穷业、拔穷根,以党建机制为创新动力,推动了石门乡从精准扶贫向精准小康跨越。
“天是一条缝,地是一条沟。岩羊无路走,猴子愁攀援。”曾经是石门乡自然环境恶劣、积贫积弱的真实写照。如今石门人战天斗地,敢与强的比、敢向高处攀,绝地逢生,正向同步小康的康庄大道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