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7-02-06

摘掉贫困帽 新春喜洋洋

作者:陈武帅 时间:2017-02-06 阅读:224


 摘掉贫困帽 新春喜洋洋
—— 来自石门乡脱贫群众的致富故事
本报记者 陈武帅




新营苗寨新貌

  春节是万家团聚的日子,对于石门乡那些在扶贫干部帮扶下,通过自身努力脱贫的群众,这个春节,注定更加温馨而幸福。
  春节期间,本报记者走进石门乡脱贫群众家里,倾听他们的脱贫故事——
 
龙芳:好日子 有奔头
 
  1月25日,农历腊月二十八,阳光明媚,空气里透出浓浓的年味。
  在石门乡团结村,新修的油路在山间蜿蜒,道路两旁的路灯在暮色中灯光璀璨。
  村民龙芳赶集归来,摩托车上载满大米、烟酒、糖果等年货,靠着政策帮扶和勤劳脱贫了的龙芳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靥。
  “想不到一年时间,团结村就修通了油路,还安装了路灯,我家也成功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说起村里的变化,龙芳直呼想不到。
  平均海拔1900余米的团结村,和云南省彝良县只隔着一条大深沟,离石门乡政府有20多公里。在村民眼中,石门是威宁的“西藏”,而团结村是石门乡这个“西藏”里的“小西藏”。
  “我们这里,由于土地贫瘠,广种薄收。过去住的是土坯房,吃的是洋芋坨坨,白米饭一年也吃不上几次。特别是路不通水不通,外面姑娘都不愿嫁进来。当初娶龙芳时她娘家人都嫌弃团结村太难在。”龙芳丈夫肖勇羞涩地说。
  2015年,龙芳生病住院,在昭通市住院半个月,花了2万多元,多年积蓄一下子就没了,虽然报销了部分医药费,但龙芳一家因病返贫,成了村里的贫困户。
  2016年,作为全省20个极贫乡镇之一的石门乡迎来了大好的发展机遇,通村油路修好了,扶贫干部来帮扶了。
  龙芳夫妇一合计,依托政策搞发展,利用精准扶贫资金搞起养殖,目前家里已有几头肥牛和数十只黑山羊。龙芳还筹集资金在村里开了第一家超市,取名芳芳小超市,专卖酱醋油盐等生活物品,方便村民的同时自己还能赚点钱。
  不仅如此,石门乡观音山社区华曦养殖园区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模式,发展蛋鸡5万余只,带动当地数十名群众就近务工,贫困户实现入园打工领薪金、流转土地收租金、入股发展分红金。肖勇在养殖场打工,每月有两三千元工资收入,一年下来不仅还清了所有债务,还成功摘掉贫困户的帽子。
  暮色渐浓,告别了龙芳一家,顺着干净宽敞的通村水泥路,在通村路的墙壁上,醒目地写着这样的标语:“脱贫不等不靠,致富敢闯敢冒。”

熊万江:迁新居 喜开颜
 
  “五子登科”拔穷根,新春佳节喜脱贫。寒冬腊月,从土坯房搬进新家的搬迁户熊万江喜上眉梢。
  走进熊万江家,红红的灯笼挂在屋檐,新居门楣上的春联把春节的气氛烘托出来,家里电视、沙发、洗衣机等家具应有尽有,一家人围住熊熊燃烧的火炉取暖聊天,共享天伦之乐。
  熊万江是石门乡观音山社区村民,以前一直住在简陋的土坯房里,2016年石门乡易地搬迁项目给她家带来了住新房的希望。
  如今,石门乡观音山社区像熊万江一样住进易地搬迁新居的贫困户有100多户,这些村民不仅搬进了新居还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这些年,石门乡因地制宜,探索提出“修房子、美寨子、增票子、出学子、强身子”的“五子登科”要求,强力推进脱贫攻坚,实现旧貌换新颜。
  石门乡按照“8+x”方式推进山地特色小集镇和老集镇风貌整治项目建设;按照“6+x”项目标准启动女姑、观音山、新合3个村(社区)联动小集镇规划;新集镇和观音山社区易地扶贫搬迁点已完成建设并逐步搬迁入住,涉及354户1562人;规划美丽乡村精品特色村寨及六条道路沿线新农村建设3000户,启动建设2915户;实施土坯房改造1075户。
  此外,石门乡充分运用“三变”经验,通过“村委会+合作社+十户一体”发展模式,以集体经济产业园、生态畜牧示范园、现代蔬菜示范园、马铃薯种植示范园、现代烟草种植示范园、中药材种植示范园六大产业园区托起了产业发展大格局。
  如今,石门人战天斗地,敢与强的比、敢向高处攀,绝地逢生,正向同步小康的康庄大道迈进。
  摘掉贫困帽,新春喜洋洋。龙芳家和熊万江家的变迁正是石门乡脱贫攻坚结出的喜人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