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宁创新举措扎实做好特困家庭救助
作者:毛庆松 时间:2017-02-10 阅读:184
本报讯(通讯员 毛庆松) 近年来,威宁积极探索特殊困难家庭救助新模式,着力创新救助方式方法,进一步补齐社会救助短板,编密织牢社会救助托底安全网,为决战贫困、决胜小康奠定了坚实基础。
救助程度变“兜底型”为“托底型”。针对总人口超过148万,低保对象不低于15万的县情实际,切实把社会保障作为决战决胜贫困的重大举措,建立了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以医疗救助、特困供养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临时救助为补充的社会救助体系,较好地解决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实现了民生“兜底”。为切实解决“兜底”措施难以涉及的特困群众成为扶贫攻坚又一难点的问题,县委、政府多次研究讨论,决定对全县特殊困难家庭进行调研和摸底排查,提出由“兜底”转向“托底”,全面开展特殊困难家庭救助的工作思路,实行每年一次普遍性的救助,助力贫困户解决生产发展的基本条件,奠定了同步小康的坚实基础。
救助类型变“收入型”为“支出型”。针对当前社会救助政策救助对象主要是单一“收入型”贫困家庭,对因大病、子女就学以及其他突发事件导致家庭支出较大而陷入“支出型”的贫困家庭却难以涉及的实际,制定了《威宁自治县城乡特殊困难家庭救助工作方案》,专门针对因大病、子女就学以及其他突发事件导致贫困的家庭进行救助,有效突破社会救助的“堵点”“盲点”“难点”。特别是突破了在大病医疗等群众较大的“支出”中,通过基本医疗保障、大病保险、社会救助“多重政策叠加”100%解决了可以报销的“发票”,但群众往来车旅费、食宿费、误工费等仍然无法报销的制度障碍,有效帮助困难群众减轻了负担。
救助力量变“分散型”为“聚合型”。针对以往救助政策碎片化、人员力量和资金分散等实际,由民政部门牵头,联合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教育、扶贫、残联、合医办等单位实施特殊困难家庭救助,形成整体推进的强大合力。同时,将县民政局低保结余资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调剂的结余资金、残联部分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扶贫办扶持资金,以及干部职工、企业和社会各界捐赠资金,由县财政局按年度统筹整合,设立专户管理,由民政局按规定用途分配使用。2016年,全县共筹集到特殊困难家庭救助金18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