卯关村三膜早熟马铃薯春种见闻
作者:沈光勇 李云侠 时间:2017-02-13 阅读:233

卯关村三膜马铃薯基地忙碌的春耕现场。(卯龙艳 摄)
元宵节期间,记者走进草海镇卯关村三膜马铃薯种植基地,只见一个个规范整齐、银白色的大棚排列有序,勤劳的工人们早早地走进大棚,拔草掀膜、破膜出秧,开始新一年的春种,整个种植基地生机勃勃。
“我们在这里做工,收入还可以,而且一年到头都可以干活。只要有时间来,每天都有事做,天晴天阴都一样。”卯关村村民李安美说。
2015年12月,威宁引进三膜马铃薯种植技术,经过一年的试种,成效明显。其特点是生长周期短,生产效益高,且产品上市早,这一技术成了群众们眼中的“香饽饽”, 早熟的马铃薯成了当地广大老百姓增产增收、脱贫致富的“金蛋蛋”。
看着满地绿油油、长势可人的马铃薯苗,参与基地管理的当地老人卯时刚打开了话匣子,他乐呵呵地说:“种了几十年的洋芋,产量最好的也只能达到每亩3000斤左右,而这个三膜马铃薯亩产能达到4000斤以上,它不仅省时省力,还能让我们挣到双倍的钱,比传统的种植强多了。”
产量高,效益好是三膜覆盖早熟马铃薯的一大特点。它在早市上占尽商机,销路有保障。通过示范带动、技术培训和跟踪服务,还可培训出大批农民技术二传手,有效带动种植业结构调整,为广大群众“搭起白棚子、种出金豆子”,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给老百姓们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基地种植一年来,老乡们就饱尝了三膜覆盖早熟马铃薯基地的甜头:有钱赚、能顾家还不操心。
大地村村民马应芬告诉记者:“我一直在基地里面干活,一年能挣一万多两万块钱,又能照顾小孩,空闲时间还能做做家务事。”
站在一旁的卯关村村民刘朝全也迫不及待地说:“以前我是在外省打泥水工,现在建起这个三膜基地,我就来和他们放滴灌水,一个月能挣两三千块钱。”
新型产业模式如何在本地落地生根产出新效益,威宁三膜覆盖早熟马铃薯基地通过试种一年,逐步摸索出了自己的新路子。
三膜覆盖早熟马铃薯栽培是地膜与拱棚相结合的一项综合栽培技术,这种方法种植的马铃薯比普通地膜马铃薯早上市约40天,比双膜马铃薯早上市20天左右。
威宁引进并推广的冬作早熟马铃薯三膜覆盖栽培技术,不仅破解了高寒山区冬季不能种植喜温农作物的种植难题,还为复种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在保证马铃薯产量和商品率的同时,大幅度提高了产品价格和单位面积产值,有效的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据威宁特色农业产业服务中心副主任施少林介绍,威宁自实施三膜马铃薯种植以来,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管理方法,采取“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三变”模式,高规格、高起点、高标准规划, 通过项目拉动、示范带动、市场推动、效益驱动,探索出了“三膜覆盖早熟马铃薯栽培技术”的扶贫新路子,在有力促进全县马铃薯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也为威宁打赢脱贫攻坚战打下坚实的基础。
卯时刚告诉记者:“基地里的马铃薯比起农户传统种植的产量要高,且生产周期大大缩短。”
正如施少林所说,三膜马铃薯的种植即把威宁传统的马铃薯种植向现代设施农业转变,把科技集成全部融入整个马铃薯种植当中,即是县委政府着力发展五大产业的具体体现,也是威宁把小土豆做成大产业,为农民增收解决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一个重要项目。
2016年,威宁共在10余个乡镇(街道)种植三马铃薯栽培10000余亩,覆盖了贫困农户3700多户,带动5000多名薯农科技创新增收致富,每亩收入10000万元以上,增加农民收入1亿多元。
今年,全县将在31个乡镇(街道)实施50000余亩三膜马铃薯种植,将有效带动种植业结构调整,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为加快全县脱贫攻坚、同步小康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