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7-02-14

曹辉:爱心是盏不灭的灯

作者:周星 时间:2017-02-14 阅读:602


 

曹辉(中)为贫困户送去生活用品


  曹辉,一个普通的90后,出生在草海镇郑家营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生活中,他却一直用自己的善行义举,尽自己的微薄力量帮助身边有困难的人。曹辉常说,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爱心是盏不灭的灯。
 
从小种下“善良的种子”
 
  曹辉小的时候,父亲靠打零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即便如此,父亲见贫就扶,见困就帮,他耳濡目染,在幼小心灵播下善良的种子,他懂得老百姓生活的艰辛与不易。
  每当在村子里看到一些老人背起一箩筐重物艰难挪动时,曹辉都会毫不犹豫地接过老人的箩筐,径直把老人送回去。即便有时自己又累又饿,多绕了一些回家的路,但只要把老人送回了家,他的心里就开心踏实。
  曹辉的母亲告诉记者,在威宁读高中的时候,他进城给儿子买了一件棉衣,但只见他穿了一次就再也没见那件棉衣。在她的再三追问下才知道,儿子把棉衣送给了学校门口捡破烂的一位老大爷了。她说,自己的孩子心地善良,见不得别人受苦。
 
热衷公益活动的大学生
 
  2012年,曹辉考入贵州省财经大学,他是一个从大山走进城市的孩子,朴实善良一直伴随他成长。大学时期,他在学校里依然热衷公益活动,参加了各种爱心捐助。
  2015年3月,曹辉萌发了自己组织爱心团队的念头,那一年,他大三。说干就干,刚开始的时候他经常与家乡姓曹的人士联系,诉说自己的想法。令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很多人给了他回应。于是他建立了QQ群,把一些在外面读书学生、在外打工的人和在家乡工作的人联系在了一起。对于一些在外打工年纪大一点的、在家乡务农的不识字的人他通过电话联系,号召大家一起行动,帮助有困难的人。通过沟通交流,他们决定先成立一个爱心小团队,并取名为“曹氏仁孝爱心协会”。
  大家通过各种渠道募捐善款,有直接通过银行打款的,有直接用现金的。捐款者中,年龄最大的有55岁,最小的18岁。
  当曹辉的父亲得知儿子举动后,与曹辉谈了一次话,非常支持他的举动。
  2016年2月1日(农历腊月二十三),曹辉寒假回家,他组织爱心小团队的人聚集在威宁县城,把大家一起募捐来的9990元善款用来购买大米、食用油、荞酥和日用品,在春节前给郑家营村的一些困难老人送去,希望老人们过一个温暖的春节。
  这一年,这个爱心小团队给86个老人送去温暖,送去了一份人间的真情。
 
爱心之火一直延续
 
  2016年7月,曹辉大学毕业了,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他先找了一份工作,在威宁万鸿城农贸市场上班,主要负责财务管理工作。每月3000多元的工资,他不仅要补贴家用,有时还会用自己剩下的生活费帮助别人。
  工作之余,曹辉经常和曹氏仁义爱心团队的小伙伴们联系,一起讨论团队的管理,壮大小团队,出谋划策,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现在,他们的小团队从一开始的40多人增加到70多人。
  2017年1月26日,腊月二十九日,曹辉再次和他的小伙伴们募捐了8200元善款,再一次给草海镇郑家营村生活困难老人送去过年的大米、食用油,给老人们送去节日的问候。
  曹廷勇老人今年78岁,老伴5年前因病去世了,如今他一个人住在30多平米的土墙房里。曹辉家离老人的家不是太远,走路也就20分钟时间,平时只要曹辉在家,都会去老人家里帮忙。
  曹廷勇老人一见到曹辉就激动地说,“小辉,你又来看我了啊!”
  采访中,曹廷勇老人告诉记者:“我老了,腿脚不方便了,做事也不方便了,小辉经常来看我,陪我聊天,帮我做事,我很开心,不知道怎么感谢他。”说着老人哽咽了。
  谈到以后还会不会坚持奉献爱心的这个问题,曹辉承诺,决不放弃,会一直坚持。虽然现在能力有限,但他正在思索如何壮大爱心小团队,团结更多有爱心的人,集结更多人的力量,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帮助别人是快乐的源泉。这个普通的90后小伙正在和他的小伙伴们把“帮助他人快乐自己”的种子融入到生活的细节中来,正用美丽的心灵,传递着人间的真情,用自己的真心去关爱他人,用自己的诚心去温暖社会,踏踏实实地做好身边的每一件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