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德富:从多年“上访户”到致富带头人
作者:祖文韬 李欢 高胜利 时间:2017-02-14 阅读:248
这几天,家住陕桥街道办事处新义村的陈德富从早到晚忙得不着屋,家里的草料根本供不上牛羊的消耗,所以她每天天不见亮就要赶着牛群上了山坡,晚上回来还要给外出购买草料的丈夫准备晚饭……
可谁能想到,这样一位大忙人,几年前还是一个上访户。
耕牛被盗成为“上访户”
2009年,陈德富家里唯一值钱的耕牛被盗了,眼见家里“宝贝”被盗,陈德富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在邻居的帮助下报了警。
在接到报警后,草海镇派出所(当时新义村属草海镇管辖)立即派出民警驱车赶赴陈德富家,全面展开侦破工作。参战民警详细分工,各司其职,对案发现场及周围进行反复走访,定期召开案情进展碰头会,并根据作案时间、作案手段和作案方式、现场遗留的痕迹物证进行串并。但尽管大家非常努力,案件还是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仍未获得突破线索,侦查工作陷入了窘境。
对此,陈德富一直想不通,一定要当地派出所给一个满意说法,任凭镇、村干部怎么解释,她压根就听不进去。
于是,陈德富放下手头的事情开始上访。
“当时一根筋,只想着上访,为了能讨个说法,我把家里值钱的东西全都卖了,一心一意搞上访。北京都跑了好几趟,一心想着当地政府不给我解决我就找上一级政府,总有解决的办法。”陈德富说。
提起上访,陈德富的邻居黄大爷记忆犹新:“从2009年耕牛被盗以来,一直到2014年,陈德富上访就没停过,听说镇里面和村里面为了劝返,多次费尽了心思!”
变身致富带头人
5年来,陈德富看到村里其他村民都各自找到了自己发家致富的门路,而自己还一门心思埋在上访上,因为整天上访,家里的日子也过得一天不如一天。加上村、镇干部的不断解释和亲戚朋友的不断劝解,陈德富慢慢认识到上访真不是个事儿。
2014年,陈德富终于罢了上访的心,向银行贷款购买了一头小牛犊开始尝试重新拾起养牛行业。
看到陈德富放弃上访,一心一意谋发展,村里和由草海镇析置而来的陕桥街道的领导干部决定帮助这位能吃苦耐劳的上访户,并且鼓励他把生态养殖业发展壮大,成为致富带头人。
2016年,陕桥街道的干部通过多方协调,帮助陈德富筹集了60000元的启动资金,并帮忙成立了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
这些举措让陈德富感到十分羞愧,同时也鼓起了她搞养殖的勇气,她用这些钱一次性购进了9头牛,把精力全部放到了养牛上。
说起当年上访的事,陈德富不愿多说,倒是把话题引到了养牛上。
一下子购进9头牛,壮大了养殖规模,这让陈德富兴奋不已。她以为自己的养牛经验很丰富,只要给它添上草料牛就会长,很简单。可是,事实却给陈德富上了一课,由于她是采用传统的养牛方法,饲养方法不科学,草料没少吃,可牛就是不爱长。
陈德富失眠了。她想,养牛发财的路子肯定是没错,那么,问题出在哪了呢?她百思不得其解。于是让上高中的儿子从网上买了些养牛的书本,一查资料,陈德富才觉得自己原来的想法是多么单纯,原来养“一群牛”不比养“一头牛”那么简单,养牛也有那么多自己没听过的新名词,什么酒糟育肥,微生物发酵,纤维、氨基酸、蛋白质的比例,黄牛适合生长的温度等等。陈德富像一个饥饿的人见到了面包一样,拼命地咀嚼和吸收有关养牛的知识。她不但学习书本上的养牛知识,还走出去到养牛成功的地方参观考察,问题找到了,陈德富就逐个进行解决。
养牛需要大量的饲料,当地农民手中有余粮,陈德富就按市场价收购农民的玉米,在解决了养牛的饲料问题的同时也解决了群众卖粮难的问题。
牛草是个大问题,养牛需要大量的牛草。精明的陈德富想到一个巧妙的办法,让村民拿玉米杆换牛粪,如果有不愿意换的,她就直接收购,在降低自己养牛成本的同时还增加其他群众的收入。
平时,陈德富不断努力钻研牛的常见疫病的预防治疗知识,做好牛的疫病防治工作。经过陈德富的科学饲养,她饲养的牛头头膘肥体壮,深得远近客户的好评,纷纷前来订购。
如今陈德富盖起了二层的楼房,为了方便运输草料还新买了一台拖拉机,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然而,陈德富对于自己取得的成绩并不满足。她说,自己有信心继续发展扩大养殖规模,带动周围的农户共同致富,不辜负政府的关心和帮助。
从“上访户”变成致富带头人,陈德富不仅圆了自己的致富梦,还为当地群众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