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了荒坡富了民
作者:祖文韬 高胜利 李欢 时间:2017-02-14 阅读:235
“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百村纪行” 大型纪实采访系列报道之(30)
美了荒坡富了民
——陕桥街道天龙村苹果产业发展侧记
记者 祖文韬 高胜利 李欢

赵德光正在给苹果树修剪树枝
近日,在陕桥街道天龙村的各个果园里,处处是果农们忙碌着修剪树枝的身影。
“近年天龙村苹果种植规模不断壮大,不仅绿化了荒山,产出的优质苹果还能卖上个好价钱,如今大伙儿致富的劲儿可足了。”天龙村苹果种植大户赵德光说。
曾经,这里自然条件恶劣,水土流失严重,作物产量低,农民生活陷入“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为保护环境、摆脱贫困,从上世纪90年代起,天龙村开始大规模退耕还林,大力发展苹果产业。
如今,在这里,苹果树成片成林,不仅美化了山岭,改良了生态环境,也为村民们带来了财富。
从气候条件看,天龙村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无霜期195天至227天,年平均气温10-12度,年均日照167天,年平均降雨量950毫米,年日照率45.8%,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期,干湿明显的气候特征。此外,低纬度、高海拔、昼夜温差大、无工业污染,使这里日照、降雨量、海拔等成为符合苹果生长气候指标要求的优生区。
近年来,在街道办事处、村支两委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天龙村苹果产业迅速发展起来,生态建设很快取得了长足进展。如今,12.7平方公里的天龙村仅苹果就种植了1500余亩,漫山遍野的苹果树种植使天龙村山川大地实现了由黄到绿的历史性转变。
小小的苹果,在改善生态的同时还使天龙村近5000名群众摆脱了贫困生活。
赵德光是天龙村种植苹果最早的果农之一。1994年,县水土保持办公室在天龙村开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在荒坡上种植了120亩苹果,勤劳肯干、为人踏实的赵德光被威宁水土保持办公室聘请为120亩苹果园的管理员,每月领取150元工资。赵德光这一干就是十多年,在这期间,他跟水土保持办公室的技术员学习苹果种植技术,修枝剪叶,施肥浇水,通过几年的学习,赵德光变得样样在行,成为了当地苹果种植的能手。
在对苹果种植技术有了一定的掌握后,赵德光从县水土保持办公室以每年1.2万元价格把120亩苹果园承包过来,一心一意投入到苹果种植中去。
由于管理得当,赵德光的苹果挂果率高,每年产量都有十几万斤。仅2016年,赵德光的苹果实现收入20多万元。
但是赵德光不仅仅满足自己致富,还要带领全村村民致富奔小康。
2010年到2013年,赵德光被选为天龙村村主任。为了带领群众通过调整产业结构脱贫致富,他召集了有种植苹果意向的村民,到地里亲自给大家传授技术。遇到自己也不懂的栽培技术,赵德光便跑到林业局借来技术资料,拿到家里一点点“啃”,或跑到其他地方向种植能手请教。很快,他把苹果种植这项技术推广到了全村。
看着赵德光如此投入,村里一些人也开始种植苹果,纷纷来学习种植技术。赵德光毫不保留地把技术传给村民,还以2元每棵树苗低价卖给村民种植。如今,在赵德光的带领下天龙村的苹果种植规模已达1500亩。
“到秋天的时候,这里的山坡才漂亮呢。”据天龙村村民赵成华介绍,那时的天龙村,一片片枝繁叶茂的苹果林里,苹果飘香,绿色的果园满目皆是,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枝头。
天龙村种植的红富士苹果,由于养分充足,每到九月份就会糖化,所以被称为糖心苹果。但由于曾经交通不便,知名度不高,销售问题一直困扰着全村果农。
近年来,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天龙村的苹果,让优质的苹果走向市场,陕桥街道全力破解交通建设瓶颈束缚,着力构建交通发展新格局,大力修建通村公路和机耕道,解决了全村群众长期种地无路的困扰。如今,一条条水泥路直接连通果农的果园,收购商可以直接驱车进入果园收购,老百姓再也不用担心种出的苹果销售问题,一到收获时节,来自六盘水、贵阳、毕节等地的收购商就会驱车前来抢购一空。
“以前几十亩地一年种的粮食刚够吃,现在种粮的耕地少了,日子反倒好过了。只要把苹果树管好,光景一年比一年好。”
“当一辆辆卡车满载红通通的苹果驶出村庄时,也是我们老百姓最开心幸福的时刻,我们村许多村民都是靠种植苹果走上了小康路。”天龙村村民赵成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