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环卫工
作者: 时间:2017-02-15 阅读:329
黄色的小马褂是他们醒目的标识也是挂在他们身上的一份责任,更承载着他们维系生活的负重。在这个城市里,没有人比他们更熟悉每个脏乱差的犄角旮旯,为了城市的清洁,他们赶在所有人起床之前,将城市的垃圾一车车运走,将街角的脏乱一点点擦拭。他们做的是“幕后”的工作,在这份和脏臭打交道的工作里,他们获得了“城市美容师”的称号。他们干着最脏的活计,拿着微博的报酬,奔走在县城各个角落,这个庞大而不起眼的群体在县城有421人,他们就是环卫工人。本报记者采访其中几个环卫工人,我们不敢说体悟他们一年四季顶风冒雨、风雪无阻的艰辛,我们只能是一个满怀感恩的旁观者,用有限的笔触书写这群幕后的工人。
宋丽卷:选择“五尺扫帚” 就会坚守
记者 卯龙艳 实习生 蔡 莲

“乖,快来把饭吃了,要不要我喂你?”
“你呀,衣服要好好穿,不然别人会笑话你的。”
“我去扫地了,你乖乖待在家里,不要乱跑,知道吗?”
每天,只有把家里的“老男孩”安顿好,宋丽卷才放心离开家去工作。宋丽卷口中的“你”不是她在四中读初一的儿子,而是她34岁的丈夫,她家里的“老男孩”。2002年,刚结婚半年,宋丽卷的丈夫因一场车祸造成智力一级残废,30多岁的人却只有四五岁小孩的智力。
“他能醒过来不变成植物人,我就感到万幸了。”一直以来,宋丽卷对丈夫的要求并不多。
33岁的宋丽卷是云南双河乡人,1997年初中毕业后就到威宁打工。说起自己的经历,宋丽卷告诉记者,她曾经做过餐馆的服务员、摆过小摊,2012年因听说县城管局招环卫工人,她便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去应聘,没想到一去就应聘上了。
“我当环卫工人前,一直靠卖水果来维持家里的生计。但我不是摆水果摊,而是用一辆板车拉着水果满街叫卖的那种,每天早出晚归,照顾不到家里,听到城管局在招环卫工人,我就去报名了。”宋丽卷告诉记者。
家里有个上小学的儿子、有个智力残疾的丈夫,宋丽卷每天天不亮就得到批发市场进货,整理好货物又要推着板车出门贩卖,孩子可以托邻居亲戚帮忙照应,可是智力残疾的丈夫却让宋丽卷犯了愁,把他锁在家里,没有人照料,他一生气就会又哭又闹,不锁门的话,他跑出门去玩就不知道归家,走丢了也没人知道。
“卖水果的时候,因为我没时间照顾家里,我丈夫走丢过几次,他就像个小孩子一样,出了门不会想到回家,等我回家发现他不在家里还要请别人一同去找他。当了环卫工人以后,就没再发生过这样的事。”宋丽卷说。
当了环卫工人后,宋丽卷分包的路段就在家门口前,走上两分钟就能到家里,上早班时她可以趁着中午休息的时候回到家给丈夫做饭,照顾一下家里。如果碰上上中班,她要中午一点才上班,那时候家里的事情也忙得差不多了。
环卫工人的工资低,活又多又脏,一年到头没有休息,处处受别人的歧视,这些难处在宋丽卷拿起手里的“五尺扫帚”时她就已经知晓,可她还是选择了坚持。
“2012年我刚当上环卫工人时,总有人和我说,‘小卷,你年纪轻轻为什么非要去当环卫工呢,又累又脏。你年纪轻又识字,去找点别的活干嘛,挣的还比那个多’。对于这些话我一般笑笑就过了,选择当环卫工人,我有自己的理由。”宋丽卷说。
可以照顾家里,再不用每天提心吊胆丈夫走失,单位给交工伤保险和失业保险,自己即使失业了也会有一份保障,这就是宋丽卷选择当环卫工人的理由。
现在,宋丽卷已经在环卫工人的岗位上坚持了五年,她说只要不下岗无论多苦多累她都要一直把这份工作做下去,事业和爱情一样,需要一辈子的坚守。
朱金凤:再苦再脏不言累
记者 卯龙艳 实习生 蔡 莲

“老人家,麻烦你把剥下的蒜皮用个袋子装起来嘛,你这样一边剥一边扔我们打扫起来很困难。”
“姑娘,你还别不高兴,我不扔地上你就没垃圾扫,没垃圾扫你就要失业了。再说了,你们环卫工的工作不就是扫街的吗?”
对话发生在2月8日下午,当时45岁的环卫工人朱金凤正在君怡广场清扫路面垃圾,看到一位老人一边和别人拉家常一边剥着刚买的蒜瓣,剥完后随手就将垃圾扔在地上,朱金凤上前劝老人把垃圾装到袋子里,没想到招来老人的一通“说教”。
“这样的情况不是第一次发生了,很多时候每当我们上前劝阻别人不要乱扔垃圾时,总会遭到他们的反驳,很多人会说‘我不扔你扫什么’或者‘你是环卫工,不扫垃圾要扫什么’。”朱金凤告诉记者。
在朱金凤分包的路段上,有一段是老年人集中活动的区域,一年到头,只要不是刮大风下大雨,这里总是聚集着大量的老年人,他们在这里聊天、下棋、打牌,其中有些人买好菜总要到这里把不要的菜叶捡完才慢慢回家,等他们离开往往会留下大量垃圾,朱金凤和分包的姐妹们不得不一遍遍打扫,工作量大大增加,姐妹们有时会相互抱怨,但并不会把情绪带到工作中去。“其实这些老人也有难处,附近没有供他们休闲的场所,他们没地方去啊。我们只是希望他们能体谅一下我们环卫工人的艰苦,不要随手扔垃圾。”朱金凤一边打扫一边说。
朱金凤原来是威宁水泥厂的职工,2003年下岗后不久便当起了环卫工人,这一当就是13年。13年来,“春扫炮皮夏推水,秋扫落叶冬清雪”早已成为朱金凤的工作日常,风里来雨里去,一年到头没有假期,可这个女人从未叫过苦。“我苦得起,不光我一个人,我身边的姐妹也没有人叫苦。我身边有的姐妹孩子还小,找不到人照顾,上班时只好把孩子带来,安顿在我们休息的小屋里,自己再出来扫地。”朱金凤说。
朱金凤主要负责邮政局到东门段主干道的垃圾清扫工作,上的是流动班,平常三班倒,遇到节假日垃圾多的时候,还要上晚班,夜里都还在街上打扫卫生。有时组里的姐妹有事请假或身体不适,她就经常帮顶班。在朱金凤的记忆中,每年大年三十,城里到处灯火璀璨,喜庆的鞭炮声不断,别人都忙着团圆时,她和姐妹却在加紧清扫街道。由于春节时垃圾量比平时多数倍以上,特别是放烟花鞭炮留下的炮皮,几乎沾满整条街道,朱金凤和姐妹们不得不花更多的时间来打扫和清运垃圾。
13年的工作坚守,让朱金凤扫出了经验。“比如,地面污渍多的地方要反复扫,不然扫不干净;天晴的时候要轻轻扫,以免扬起灰尘;下雨后沉积的淤泥要先用铲子铲干净再用扫帚扫;人多的地方最好用火钳捡干净地面的垃圾就行了,不要用扫帚扫……”说起怎么扫地,朱金凤如数家珍。
朱金凤家里一共6口人,一个正在上高中的儿子,另一个儿子才上小学,朱金凤的父母都80多岁了。为了照顾家里的老人,朱金凤的丈夫只能辞去工作,专职在家照顾老人。这样一来,家里的经济来源全靠朱金凤当环卫工人来维持,可环卫工人每月1000多点的工资根本不够家用。
“现在物价这么贵,那点工资只能保证全家吃饱,每当孩子和我说‘妈妈,我的鞋子又坏了,你能不能给我买双新的啊。’我的心里就十分愧疚,觉得自己没有照顾好孩子。”说起这些,朱金凤的眼角有点湿润。
柯小慧:14年打扫一条路
记者 马召凤 实习生 蔡 莲

在三岔马路的环卫工人休息室内,几个妇女正坐在里面烧洋芋吃,门口放着他们每天出门都要随声携带的扫把和铲子,身上穿着黄色的外褂,这时正值中午,是一天内她们难得的休息时间。
自春节前夕以来,她们所有人都是从早到晚上班,一天12个小时。在这批环卫工人中,柯小慧是这条路上最早的一个,在这条路上,她已经来来回回走过了14个春秋。今年,柯小慧就要退休了。
这位已经50岁的环卫工人性格开朗,爱笑,也因如此,她看起来要比实际年龄年轻许多。若不是她常年清扫垃圾留下的黄色手茧,记者并不能完全相信她是一位有着14年环卫工作经历的老工人。
从三岔马路口到外贸站这条路是她坚守了14年的工作阵地。这14年,柯小慧见证了这条路从坑坑洼洼的泥塘变成了如今平整的大道,也见证了威宁环卫工作用车由曾经的人力车变成现在的机械车。这14年,柯小慧的工资待遇由曾经的360元变成现在的1000多元。
回想刚刚走上这个工作岗位的时候,因为这是一份“扫地”的工作,常常遭遇别人的瞧不起。但是,父亲却一直支持着她的工作,常常在她耳边念叨的一句话就是“劳动最光荣”。“儿子在大学毕业后找工作,个人信息表上父母信息一栏都写着母亲是一名环卫工人。”这是让柯小慧高兴并记忆深刻的事情。说到此处,一直笑着的柯小慧背过我的目光揉了揉眼睛。
进入环卫站之前,柯小慧是水泥厂的一名工人,下岗后她就来到了环卫站。这份工作对于当时的她来说,是她们一家人生活的庇护。在如今的环卫站内,有许多环卫工人都是当时同一批水泥厂下岗员工转过来的。
以前在柯小慧工作的这条路上,仅有3名环卫工人,他们每天的工作就是沿着坑洼不平的路面清扫垃圾,并用人力推车一车一车将垃圾运往指定地点。这几年,环卫站有了更多先进的设备,部分缓解了她们的工作难度,还设立了专门的环卫工人休息室。“前头几年,下雨天我们就只能竖着扫把在人家墙角躲躲雨。”
然而,就是在最近几年里,柯小慧还时常冒着大雪在这条路面来来回回转悠,左一遍右一遍。有时候是拿着扫把,有时候是拿着火钳。只要在这条路上,她的双手就从没有一天是空着的。进入工作岗位开始连续的五年内,柯小慧每一年都得优秀,后来单位再给她评优的时候,她拒绝了。她说:“还是把荣誉让给年轻人吧。”
清扫道路14年,留给柯小慧的不仅是手上发黄的老茧,也给她留下了“爱管闲事”的毛病,有时候在街边看到不是自己打扫的路面有人随意丢垃圾都会忍不住说上几句,看到垃圾也总会不自觉的伸手去捡。
这是一份与脏乱打交道的工作,也是一份最了解“城市内脏”的工作。这群工人守护着城市一天24小时的任何一个节点,常常在万家灯火亮起吃着团圆饭的时候,他们正挥舞着手中的扫把,在清扫着城市的边边角角。就像今年的春节一样,当万家灯火亮起,绚丽的焰火迎空绽放。柯小慧和她的姐妹们守着焰火熄灭,清扫焰火后面的残骸,直到凌晨三点。
黄佑红:“女子环卫组”的男组长
记者 马召凤 实习生 蔡 莲

在环卫工这个工作岗位上,妇女顶起了大半个天,黄佑红是其中不多见的男性环卫工之一。在星光路2组这个9人的环卫队,黄佑红是唯一的一位男性环卫工,也因为他是男性,理所应当的成为了该组的组长。“男的力气大”,黄佑红依然记得当初到这个工作岗位上时领导给他安排任务说的这句话。
如今,在这条路上,黄佑红干了近5年,也担任了5年的组长。每天,他要负责组织所有的工人早起进行365天从未中断的大扫。这是环卫工人每一天必要的环节,即在早晨6点左右把昨夜的所有垃圾运上垃圾清运车,拉到垃圾场,保证所有人起床后看到一个干净整洁的县城。然后安排好所有人的工作时间和任务。
遇到黄佑红的时候他正在星光路擦洗垃圾箱。在这个9人小分队里,黄佑红的工作任务最重,也更为复杂。而在过去的一千多个岁月里,他把这条路上的工作做得严严整整,在县环卫站,提到兢兢业业这四个字, 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了黄佑红。然而,很少有人会想到,正是这样一个一年四季兢兢业业投身于环卫工作的环卫工人,他的家中竟有一个7岁大的脑瘫儿。这样特殊的家庭条件,让他在这份工作上的坚守显得更为难能可贵。
黄佑红妻子也是县环卫站的一位环卫工人,夫妻两人在不同的路段从事着同样的工作。为了方便照顾家中孩子,单位领导给他们夫妻两人安排了不同的值班时间,妻子上夜班,丈夫上白班。这样,夫妻两人能够轮流照顾家中孩子。然而,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特殊情况,夫妻两人常常是很长一段时间不能好好说会儿话。谈起自己工作岗位,黄佑红说:“人家都说,没本事的男人才来帮人扫地。”这个身高一米七左右的大男人常常让这句话噎得说不出话来。然而时间一久,他也就释怀了。“哪一件工作不苦啊,我靠我自己的劳动挣钱 ,没什么丢人的。”
今年,黄佑红46岁,在环卫工人这个岗位上,多是和他一般年纪的人。他们一样的装扮,一样的右手拿着扫把,左手拿着铲子,在这个城市万家灯火亮起的时候,清扫着热闹背后余下的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