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春耕“交响曲”
作者:陈武帅 时间:2017-02-16 阅读:284
奏响春耕“交响曲”
——从春耕生产看威宁农业新变化
记者 陈武帅

草海镇卯关村大型耕地机在耕地
年年闹春耕,今年大不同。
立春过后,春意渐浓,威宁大地田间地头又开始了春耕生产的繁忙场景。行走在威宁的广袤田野上,除了看见春耕生产繁忙依旧,还可以欣喜地看到威宁一些农业发展的新变化。
“铁牛”替耕牛
2月12日,草海镇卯关村蔬菜基地,蔬菜种植大户卯昌敏正驾驶着大型耕地机在平整土地,为即将种植的白萝卜打基础。
据卯昌敏介绍,他流转土地种植100余亩蔬菜,如果全靠耕牛来耕作,费时费力不说,还不划算。如今,用大型耕地机耕作,小半天功夫就可以完成。
如今,越来越多农民种地不再使用耕牛,而是使用大型耕地机、微耕机等“铁牛”耕地。“铁牛”代替耕牛,是近年来威宁农业发展的变化之一。
在石门乡仰天窝马铃薯种薯基地,一台台马铃薯播种机、小型中耕机在各个山头上往来穿梭,上百名村民正在黄土地上忙碌着,为优质马铃薯费乌瑞它切种、拌种、耕地、播种……
“以前我们种洋芋都是靠人背马驼,现在大家一起种,机械化帮了大忙,既省时又省力,收入还翻倍了。”新民村种植户娄经娅高兴地说。
正是采用机械化种植,通过给播种机安装了喷药机和施肥机,可一次性完成松土、开沟、起垄、播种、施肥、喷药等工序,不仅提高了播种质量,还节省了劳动时间,降低了劳动强度。
据悉,威宁目前农机拥有量已近4万余台,拖拉机、微耕机、农副产品加工机等农机成为农民春耕生产的“得力帮手”,省时省力,大大降低了了农民生产生活的劳动力成本。
“三变”模式取代“单打独斗”
立春过后,石门乡女姑村三膜马铃薯基地,800余个大棚折射出耀眼的光芒,勾勒出别样的“曲线美”。大棚内,马铃薯已吐出新芽,长势喜人。
在女姑村三膜马铃薯基地劳作的文化平望着破土而出的马铃薯苗,期待满满。
“我们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管理方法,采取‘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三变’模式,村民除了在基地打工每天可挣100元工资收入外,年底还按照村民、合作社、村集体6:3:1比例分红,探索出了‘三膜覆盖早熟马铃薯栽培技术’的扶贫新路子。”文化平高兴地说。
据悉, 三膜覆盖早熟马铃薯栽培是地膜与拱棚相结合的一项综合栽培技术,这种方法种植的马铃薯比普通地膜马铃薯早上市约40天,比双膜马铃薯早上市20天左右。2016年,威宁种植三马铃薯栽培10000余亩,覆盖了贫困农户3700多户,带动5000多名薯农科技创新增收致富。今年,威宁将实施50000余亩三膜马铃薯种植,将有效带动种植业结构调整,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三变”模式取代了传统的“单打独斗”,抱团发展的模式不仅增强了种植抗风险能力,还能有效增加种植户的收入。一大批合作社成功建立,彻底解决了村民种植的后顾之忧。
种植不仅限于苞谷洋芋
这些天,龙场镇水蜜桃、油桃种植大户徐朝云忙着在管理他的果园,带着技术人员为果树修枝剪叶,忙得不亦乐乎;
小海镇小海村烤烟种植基地里,烟农早早谋划着一年的烤烟种植,新翻的泥土里散发出泥土的清香;
在有“中药材之乡”美誉的哲觉镇大桥村,村支书毛祥亮带着村民种植当归、党参等中药材;
在草海镇卯关村蔬菜基地,菜农在种植早春白萝卜,到处是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
种植农作物的多样化,正是威宁春耕生产的一大看点。
威宁是农业大县,还不是农业强县。长期以来,农民大多选择种植苞谷洋芋度春秋,产业结构比较单一。
而如今,中药材、蔬菜、烤烟、精品苹果等板块经济的发展,突破了以往依靠种植苞谷洋芋的尴尬局面。宜烟则烟,宜果则果,不同的区域种植不同的品种,大大提升了种植的市场竞争力。
近年来,威宁着力实施“11153”工程,重点发展农业产业“六大板块”经济区,即马铃薯种薯及商品薯板块经济区,商品蔬菜板块经济区,中药材板块经济区,特色经果林板块经济区,高山生态茶叶板块经济区,草地生态畜牧业板块经济区。
种植的多样化,反映了威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成功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