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宁石门乡:干群齐心战贫困
作者: 时间:2017-02-16 阅读:197
(上接1版)
39岁的金贤文说,村子里和他年龄段的有三分之二都没上过学,“因为没有文化,很多人不愿外出务工,即使外出的也是干苦力,挣不了几个钱,更别谈搞什么发展。”
★★路在何方,干部群众寻找致富路径的步伐从未停歇
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石门人的脱贫步伐从未停歇,历届石门乡党委、政府都下了大力气抓脱贫工作。许多干部群众尝试过发展养牛、养猪、养羊,种植中药材等等,但由于技术跟不上、资金短缺、市场反应不灵、交通不便等原因,都失败了。
“转机出现在2015年,这年9月,石门拉开了集团帮扶的大幕,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威宁自治县委常委、石门乡党委书记马仲华说,这一年,从省、市到县都高度重视扶贫工作,不仅充实了乡镇领导干部队伍,还提出了具体目标任务。
这一年,石门乡全体领导干部,走村入户搞调研,科学论证定项目,积极外联引资金。“我们一致认为,石门要脱贫,必须得改变基础设施,然后结合自身实际谋划产业发展。”马仲华说。
更大的帮助来自省、市、县。
为了充实石门乡干部人才队伍,省委组织部向石门乡选派了省直部门同步小康工作队,选派12名能力强的工作队员进驻该乡各村任“第一书记”,同时,选派毕节市种子站农技人员支兴挂任石门乡党委委员、科技副乡长;威宁自治县委组织部也抽调了21名优秀后备干部到石门乡帮助工作。
人才支持的背后,还有各级各部门的倾力帮扶。毕节市委统战部干部杜德斌到石门后带来了统一战线上千万元的资金、物资,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移民、住建等部门的干部带来了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农牧、烟草等部门带来了产业发展项目,教育、卫生等部门助力民生保障。据统计,各级各部门计划帮扶石门的项目278个,帮扶资金26亿元。截至目前,完成投入3亿元,使石门乡的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条件得以改善,四通八达的农村公路网络正在形成,为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路径选择,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增收致富
通过石门乡党委、政府,以及各级帮扶干部的共同谋划,石门乡制定了较为完善的脱贫路径规划。
目前全乡有贫困人口5576人,按照计划,将在2017年脱贫2562人,2018年脱贫1459人,2019年脱贫1098人,剩余的457人将由社会兜底脱贫。
脱贫的路径,重点是依托产业基地,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引领农民脱贫致富。具体项目是:以百万蛋鸡集体经济产业园覆盖贫困户和搬迁户1580人,以蔬菜产业园区覆盖贫困人口650人,以马铃薯种薯扩繁基地覆盖贫困人口691人,以烤烟产业覆盖贫困人口1190人,以其他产业覆盖贫困人口972人,以十户一体项目覆盖234人,以发展生猪养殖覆盖453人,还有电商微型工厂等。
按照计划,到2018年,全乡将发展1万亩烤烟,1万亩蔬菜,1万亩马铃薯,1万亩中药材,2万亩经果林,2万亩草场。这些规模产业的形成,将是农民脱贫增收的坚实基础。
目前,全乡正在向村村有增收产业,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能力目标迈进。
★★干群同心,满怀激情奋力推进脱贫大业
规划已经制定,目标已经明确,现在的石门乡干部群众,正齐心协力,满怀激情投身到脱贫大业之中。
记者在石门蹲点采访期间,晚上12点过了,看到党政办公室的灯还亮着。乡人大副主席马勋华说:“这是石门干部的工作常态。”他还说,今年春节,马仲华书记也没有回家和家人团聚,而是带头在石门值班。
记者在乡档案室看到,该乡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乡、村干部考核机制,月月考核。对于乡干部来说,考核结果将成为干部年终评优选先和提拔任用的依据。对于村干部来说,干得好的村干部正职月工资可达2500元,副职可达2000元。 “这套考核机制改变了过去吃大锅饭的状况,改变了过去干和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状况,让苦干者优先,让有为者有位,所以干部都干劲十足。”乡安监站干部吕启宏解释说。
新民村支书熊万军也说:“干得好,待遇就高,干劲当然足了。”
干部目标明确,工作卖劲。群众则信心满满,希望多多。 荣合村新营组的韩庆聪年前搬进了政府帮建的新家,今年不打算外出务工了,他说自己不识字,在外务工都是干重体力活,累得很。“村领导说了,可以贷5万元的‘特惠贷’入股村里的养猪场,每年固定拿15000元的分红。不过我想再贷点款养两三头牛,最多三年就脱贫了。”韩庆聪充满自信地说。
新民村3组贫困户黄朝德有10亩地入股马铃薯种薯扩繁基地,公司除每亩给100元租金外,还把每亩利润的6成分配给他。“去年基地才启动,我就分得8000块钱的红钱,加上1000块钱的租金,5000元务工费,去年一年我就收入14000多元。今年效果会更好,收入怕是要上两万元哦。”黄朝德说。
通过3天的采访调研,记者深深感受到,这个昔日的极贫乡镇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贫困乡民正在干部们的引导和帮扶下,走上了一条实实在在的、充满希望的致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