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过年
作者:杨勇 时间:2017-02-16 阅读:203
寒风凛冽,腊梅吐艳,炊烟袅袅,爆竹声中年关到,游子最懂,想家的味道。夜夜梦里团圆,天天挂欠爹娘,泪湿寒冰床,醒来空惆怅。腊月二十九日深夜,我独卧床头,耳边仿佛传来母亲的叮嘱“父母不图儿女的什么回报,只是希望你们能够回家过年,大家团团圆圆、开开心心就好。”翌日早晨,我和妻子吃罢早餐回家过年。经过几个小时的路途颠簸,终于到了村口,我远远地看见一幢幢新建的黔西北民居拔地而起,青青的瓦、白白的墙、高高的房,家家户户门上都贴着红对联、挂着红灯笼,来来往往的乡亲们有说有笑,有的做豆腐,有的水池捞鱼……好一派热闹的景象。到家门口,迎接我的是父亲和母亲亲切的笑脸,这时不论旅途多么劳累,立刻烟消云散,幺叔递上一支“中华”香烟,幺娘送上一杯“铁观音”热茶,那清纯的烟香,那清淡的茶香,都氤氲在空气里,和着声声殷切问候,均化成浓浓的爱意,弥漫在回乡团聚的亲人周围,把我们的心灵都暖化了,驱散了一整个冬日的严寒。
我的家乡地处黔西北的一个偏远山村,以前基础设施薄弱,交通闭塞、消息不灵、致富无门,乡亲们的日子过得非常艰辛,大家盼望过年,就是想吃上几天好的饭菜,改善一下生活。近年来,党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给乡亲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实惠,实现了水、电、路“三通”,修建了沼气池,还配套实施改厨、改厕、改圈“三改一建”工程,修建了移动机站,解决了接打电话难问题,实施地氟病防治项目,家家发放了回风炉、电炊具,国家补助部分资金,每户贫困户都修建了新房,发展种植、养殖业,大家都实现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目标。每户至少有一人外出打工,全村外出务工收入达到几百万元,有95%以上的家庭都购买了彩电、冰箱、洗衣机、摩托车,还有25%的家庭购买了小车,几户特困户领到了低保金,100%的人口都参加了新农合,三十岁以上的人口全部参加了新农保,看病也不用犯愁了,乡亲们的日子过得真是红红火火。腊月三十下午六点开始准备团圆饭,爷爷奶奶在一旁唠唠叨叨,父亲切肉,母亲炖鸡,我切姜葱,妻子洗鱼,幺叔捡菜,幺娘主厨,分工明确。我们并没有做太多的菜,就一家八口吃,没有必要太铺张浪费,红烧鲜鱼、清炖土鸡、清炒白菜、白煮大虾、芹菜瘦肉共八个菜。待山村亮起万家灯火时,儿子点燃了喜炮,大家坐着,继续聊着,尝着久违了的家乡菜,品着载满家乡气息的陈年佳酿,每个人都真心诚意地祝福大家春节愉快,来年好运,把这一年想说却没有机会说的话,都在这一刻倾吐,相互敬酒祝福,这更是少不了的一道程序,它是加重酒味乡情的一味最好的调味剂,所有浓烈的感情都在这一刻间涌出,气氛更加浓厚。家乡的菜,最香;家乡的酒,最醇;家乡的情,最浓!离开席位,接着爷爷、奶奶拿来六个“红包”,微笑地说:“这是我们给儿子儿媳和孙子孙媳的压岁钱,要得发不离八,每人八百元,愿你们鸡年平平安安、快快乐乐!”我们都已经成家立业,爷爷、奶奶还给压岁钱,在他们的心中也许我们永远都是一个孩子。“谢谢爷爷、奶奶的红包,恭祝爷爷、奶奶新年快乐、寿比南山!”妻子高兴地说。一会儿,焰火燃放的声音此起彼伏,那轰炸声,一下子俘获了我的心;循声望去,那绚烂的烟花在湿润的空气中绽放;那短暂的华美,那刹那的芳华,无法用言语来表达。陪伴祖辈父辈过年,让老人高高兴兴,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也是晚辈应尽的一份孝心,我真希望每天都像过年一样,与他们团团圆圆地度过每一天,让他们晚年幸福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