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水镇三膜早熟马铃薯种植见闻
作者:卯龙艳 蔡莲 时间:2017-02-17 阅读:262
自实施三膜马铃薯种植以来,秀水镇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管理方法,采取“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三变”模式,高规格、高起点、高标准规划,探索出了“三膜覆盖早熟马铃薯栽培技术”的扶贫新路子。
秀水镇村民李国义和陈昌军就是该镇三膜马铃薯种植的“领军人物”。
李国义:带领群众在黄土地里致富
说起对三膜马铃薯的喜爱,秀水镇秀水村的村民李国义绝对算是一个。为了致富,李国义种过烤烟,种过苞谷,也按照传统方式种过马铃薯,经过多番摸索后,李国义成立了合作社,开始转变种植模式,选择了科技创新型产业,走上了种植三膜早熟马铃薯的致富道路。
“去年我们这边就有人种三膜马铃薯,可当时我看那东西投入大啊,又要买钢管又要买覆盖薄膜,这都是一笔笔钱啊,而且这东西没人种过不知道收益如何,所以我当时就没种。”李国义说。
不种三膜早熟马铃薯,李国义选择种植传统的烤烟。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秀水镇历来是威宁的烤烟种植大镇,烤烟是很多农户主要的收入来源。可种烤烟是靠天吃饭,如果在烤烟生长的关键时期遇到大雨或冰雹,别说赚钱,能保证有点收入就不错了。2016年,李国义种了27亩烤烟,在李国义的悉心照料下,烤烟的长势一直很好,也没发生病虫害,眼见快到收获的时候,天公不作美一场大冰雹加上连着几天的阴雨,李国义一年的辛苦白费了,最后27亩烤烟只有两万块钱的收入。可看看村里种三膜马铃薯的合作社效益相当好,于是李国义下定决心开始研究三膜马铃薯的种植。
找人学技术、参加县里的培训会、到其他种植基地参观考察、土地流转、买钢管、买薄膜、招工人、搭大棚、早栽种,一向下定决心就要把事干好的李国义说干就干。
现在,走进李国义种养殖合作社,200余亩三膜马铃薯种植基地里的马铃薯已经开始吐绿芽,在工人们的照料下长势喜人,绿油油的叶子像是李国义心里的新希望。李国义告诉记者,他的合作社以带动周边农户致富为核心,把发展三模马铃薯种植、特色食品加工、养殖业相结合起来,带领村里的老百姓在家门口挣钱、在村里头致富。
“三膜覆盖早熟马铃薯因薯形好、芽眼浅、个大光滑、皮薄黄心而受消费者青睐。再加上生长周期短,生产效益高,产品上市早,能增加种植户的收入。”李国义高兴地说。
说起因李国义的合作社致富的村民,25岁的李超耀是其中一个。“在合作社里干活还是不错的,我在这里上的是管理班,一天只需上八个小时的班,一个月能挣到三千多块钱,以后还是想在这里好好干。”李超耀笑着说。
目前,像李超耀这样在李国义的种植基地里打工的村民不在少数,栽种和丰收时,基地里每天会有30多人来帮忙,闲时在基地里干活的工人也有10来人,每人每天的工钱60到80元不等,每月少说也有一千多元的收入。
陈昌军:只要有钱赚,再苦再累都愿干
与李国义相比,中海村海浪种养殖合作社的负责人陈昌军在种植三膜马铃薯方面却算是半个行家了。陈昌军2015年开始种植三膜马铃薯,当时因为没有经验,加上因为搭大棚拖延了时间,播种较晚,马铃薯上市时没能及时抢抓市场,总产值没有想象中的好,但是陈昌军说种植三膜马铃薯和种植传统的苞谷、洋芋相比,产值还是要好很多。
“2015年,我流转了200亩土地搞三膜洋芋种植,由于流转土地慢,耽误了播种时间,没有发挥出三膜洋芋的优势。但是,我们的收益还是不错的,亩产能达到5000斤左右,收益比传统种植的高。”陈昌军告诉记者。
有了种植经验,掌握了管理技术并尝到甜头的陈昌军在今年进一步扩大了三膜马铃薯的种植面积。他充分把握时间节点、抢抓种植季节,在他300余亩的种植基地里,一片绿色盎然,最先种的那部分现在都有五寸深,一株株、一排排的三膜覆盖早熟马铃薯秧苗长势良好,预示着不久之后的大丰收。
只要有钱赚,再苦再累都愿干,绝不会让土地闲置,绝不会让资源浪费,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复种指数,达到增产、增收、增效益,陈昌军采取轮种的方式,充分、合理、科学的进行规划、谋划。
“我一般采取第一季种马铃薯,第二季种特色蔬菜,第三季种白萝卜的方式,最大化利用土地。只要管理好不出现天灾我今年的收入预计要上百万元。”陈昌军说。
“往年在家里没有活干,我年纪又大了,出去打工人家也不要,工厂也进不了。自从村里有了这个大棚,搞起合作社,我就在里面打工,天阴下雨都可以干活,一天有七八十元的收入,一个月如果不旷工的话还是有两千多元,生活费足够了。”在大棚里劳作的杨石姐说。
三膜马铃薯种植技术的引进并成功试种,不仅为广大群众搭起白棚子、种出金豆子,也为广大群众提供了就业平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给老百姓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让他们鼓起钱袋子、过上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