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7-02-17

姚国刚:坚守在“脱贫攻坚主战场”

作者:李云侠 沈光勇 时间:2017-02-17 阅读:227


   姚国刚是东风镇三庄村驻村工作组长和第一书记。新年刚过,他和他的团队就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工作第一线,充分发挥驻村工作组和村第一书记在脱贫攻坚中的突击队作用。
  进驻后,他和他的团队按照“抓住好时机、明确新要求、解决新问题、建好新机制”的思路,保证驻村工作有序、有效开展,“建强基层组织、维护社会稳定、寻找致富门路、进行感恩教育、办实事解难事”。
  “当时领导找我谈话,安排我去驻村,说实话我心里是抵触的,因为村里的工作与我所学的专业一点都不沾边啊!”姚国刚说。
  在组织的安排下,姚国刚从一名县局单位的工作人员变成了一名农村基层的驻村干部。
  虽然出发前姚国刚做过一些调查,也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但到了驻点后,当地农民的贫困程度还是让姚国刚感到意外。
  走进三庄村,姚国刚看到了延绵的大山、破旧的房屋、稀疏的农户,蜿蜒曲折的公路依山而建,雨天进村入户,要穿雨靴才行……
  “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农民真的太苦!”这是姚国刚的第一声感叹。
  当地农民的生活水平,距离小康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让姚国刚深深地感受到脱贫攻坚任务的艰巨,感受到肩上担负的责任之重大。
  看到村干部和群众期盼的眼神,姚国刚暗下决心,一定要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改变这个地方的贫困面貌。
  为了快速了解村容村貌,掌握村情民意,姚国刚花了二十多天的时间,坚持挨家挨户地入户走访,认真分析该村落后的根本原因,了解当地群众的发展意愿和诉求。
  通过走访,姚国刚了解到三庄村是省级一类贫困村,全村252户1140人,其中精准扶贫140户676人。
  受地理条件制约,该村基础设施十分落后,通组公路建设还未覆盖,没有娱乐场所和设施,群众普遍受教育程度低,思想观念滞后。
  当地年轻人多数外出务工,留守家中的老人,七八十岁了还要一边带孙子一边上山干活,扶贫攻坚任务非常艰巨。对于未来,他们显得很迷茫,每天早出晚归、脸朝黄土背朝天地干农活也只勉强敷得了生活,所谓的小康生活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在他们看来,住上新房子、穿上新衣服、吃上可口的饭菜就已经很不错了。
  在这里,姚国刚感受到了村民脱贫致富的愿望十分强烈,当他每次走访贫困户家时,都能感受到他们淳朴的热情,经常会有农户用自己都舍不得吃的土鸡蛋招待大家,有的甚至把珍藏的土蜂蜜也拿了出来。
  “内心满满的感动,我知道这些东西,对他们来说确是珍宝,是家中能够拿得出的最好的山珍,看到农户家徒四壁的房屋,我真的不忍心吃。”姚国刚说。
  在与贫困户交流时,姚国刚给大家描述小康生活,大家的眼里闪着希冀的光芒,能够让姚国刚的团队真实地感受到他们对于贫困现状的无奈,对于幸福生活的憧憬。
  驻村以来,姚国刚始终坚持用“做合格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为尽快摸清三庄村基本情况,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帮扶方向,落实帮扶措施,在工作上采取了“四个专”、“五必访”方式,很快与群众打成一片,密切联系群众,拉近与群众的距离。
  “四个专”,专门开展一次遍访,对全村105户精准扶贫对象再次进行摸底调查和走访,全面掌握贫困户基础信息、人员情况、贫困原因、劳动力状况等基本情况,确保一手资料精准。
  专门召开一次村民大会,摸清贫困村帮扶需求,理清帮扶发展思路,明确帮扶方向,姚国刚与大家一起商讨谋划,理清了三庄村的发展思路。
  专门拟定帮扶方案,结合东风镇产旅互助互带的总体思路,专门制定了三庄村整村脱贫的发展思路,即依托韭菜坪景区、三庄休闲避暑、妈姑口子风力发电场等旅游资源,发展乡村旅馆、山地休闲体验农庄等产业。
  就三庄村精准扶贫工作脱贫计划专门向派驻单位汇报,帮助争取产业发展政策、资金及技术扶持,为项目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五必访”:贫困户、低保户、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孤残人员必访;老党员、老干部、离任村干部、退伍老军人、军烈属必访;党代表、人大代表必访;上访户、重点人员必访;种养殖大户、企事业能人、致富能手、道德模范必访。
  “驻村工作环境恶劣、远离县城、远离家人,生活枯燥单调,但我却倍感快乐。因为有对我寄予重望的组织,有一起共同作战的队友,有全身心信任我的群众,我知道自己不是一个人。我的脚踩着大地,我的心连着群众,这一切都让我感觉很有力量。”姚国刚说。
  一年来,姚国刚跟着镇村干部,学到了很多解决农村问题的实用方式,了解了很多有趣的“田坎文化”,也学会了很多接地气的农村土话,积累了宝贵的人生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