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宁以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助推脱贫攻坚
作者:李涛 时间:2017-02-20 阅读:188
本报讯(通讯员 李涛) 近年来,威宁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开展文化扶贫,以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助推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绩。
惠民工程扎实推进,发展基础不断夯实。2012年以来,相继建成3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民健身场所423套(其中县体育中心建成299个、县扶贫办建成18个、一事一办建成106个),610个村实现农家书屋全覆盖;投资9000余万元建成省市级体育训练基地9个;新建大型体育场馆乌撒体育馆1个;大型田径运动场1个;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35840户,“户户通”93048户,多彩贵州广电云村村通工程550个村,铺设光缆3118公里,有线电视用户达40100户;对牛棚土目庄园、凤山寺、玉皇阁、石门光华小学遗址进行抢救性保护修缮。
文体活动丰富多彩,特色品牌日臻凸显。持续开展送文化下乡、节庆文化活动和科技宣传、关爱留守儿童等主题活动200多场次,举办公益性讲座培训100余场次,举办大型体育专业赛事和民族团结杯体育赛事40余场,组团参加毕节市第一、二届体育运动会均取得较好佳绩,成功举办全国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威宁站火炬传递,举办“百鸟之都.魅力威宁”国际摄影大赛。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撮泰吉”为抓手,以“神秘乌撒.浪漫草海”为主题,举办了中国威宁“撮泰吉”旅游文化节暨国际傩戏“撮泰吉”学术研讨会。威宁被确定为“中国傩戏学研究会”团体会员,傩文化研究基地,进一步扩展了“撮泰吉”文化效应,使之成为国际品牌,打造大型驻场歌舞剧《浪漫草海》,实现文化旅游与市场对接。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底蕴不断丰富。对文物进行全面普查,登录文物点158处并录入国家文物局数据库(其中古遗址43处,古墓葬38处,古建筑17处,石窟寺及石刻19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物36处,其它5处)。复查文物点98处,登记消失文物点15处,新发现文物点75处,其中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茶马古道”文物点2处(六洞桥长堤、四堡古道),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凤山寺、玉皇阁、中水遗址、中水汉墓群、石门坎光华小学旧址、彝族向天墓群),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5处。彝族“擀毡制作工艺”“彝族酒礼舞” “中水四桐鼓舞”三项被列入2006年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荞酥传统制作工艺”被列入2009年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彝族布摩文化等13个项目申报市级非遗名录,今年准备争取申报省级名录。
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催生新兴业态。在激发民间资本,扶持文化相关产业上抓出特色,在民族服饰、奇石、根雕、广告、文化传媒等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太阳鸟民艺坊彝族服饰及民族工艺品加工项目被列入2015中国文化产业重点项目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