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处
作者:谢智玲 时间:2017-02-21 阅读:232
独处,是给心灵一种休养的方式。快节奏的现代生活让我们承受太多的压力和负荷,我们的心灵也需要缓解和释放。独处便是一种心灵的沐浴,激浊扬清后会重新焕发生命的活力。独处能为我们营造一片心灵的天空,让庄子的“独与天地精神共往来”的思想精髓可以成为我们心中翱翔的翅膀,迎风而旋,伸展羽翼,承载人们精神的飞扬!
我刚来威宁时,因亲人、朋友、同学都在遵义,除了和老公在一起,基本上都是我独来独往,可以说是表面的独处。
那时喜欢一个人在家斗斗地主、打打升级,和泡沫剧相依为伴。时间久了,我也就习惯了独处,但那时独处总感觉差点什么,总喜欢拿起电话和远方的朋友联系联系,问问他们的近况,虽然是独自一人,心却静不下来,毛皮擦痒的,心里翻江倒海的,感觉差点什么,有事没事还爱耍耍小脾气。
这样的日子延续了五年,直到2014年,我无意中拿到一本书《约翰·克里斯朵夫》。反正也没事就翻一翻看一看,却被里面的情节深深吸引。从那以后,把《约翰·克里斯朵夫》看了一遍,又看一遍。看了后又看《红楼梦》、《猎人笔记》、《论语》等等中外名著。一本看完了,接着看另一本。偶尔提笔写写读后感,写作多少有了一点提高,就像歌德说的——才能可以在独处中培养。
看书独处,感觉时间过得快了,不再有差点什么的感觉。而且越看越想看,反而觉得心灵上丰富了。就像著名作家周国平说的:“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非任何人任何时候都可具备的。具备这种能力并不意味着不再感到寂寞,而在于安于寂寞并使之具有生产力。”由此看来,独处好处也不少。
来威宁几年了,认识的人也有了,但依然不喜欢有事没事和朋友在一起。和朋友在一起,爱好各异,话题不同。朋友吃饭或聚会,喜欢打麻将或者饭后去KTV唱歌,我对麻将一窍不通,连当观众也不合格。我一直没有音乐细胞,五音不全,就像我弟弟说的:“听别人唱歌是种享受,听你唱歌要命。”加上我性格内向、不善言词,在这样的环境中感觉自己是多余的,浑身不自在,不过,还好朋友都理解,知道我对唱歌、麻将不来电,所以饭一吃完我就闪人。
我喜欢独处,手拿书本,融入书里情节,和书约会。虽然没有大汗淋漓,却有喜笑颜开,为主人公揪心,泪流满面。这样的时刻,虽然是独处,却又不是独处——因为一本书就是一个小社会。看书人就是书里的主人公。我们在和书里的亲人、爱人、朋友、敌人上演剧情。在不同的环境中与不同的人物演绎爱恨情仇。和他们相处有和平共处、有水火不容、有敞开心扉、有勾心斗角、有明争暗斗。在这样的环境中,看书人随时想着结果是不是和自己所想一致,从独处的一小时逐渐增加,想知道结果就会没有时间观念地看下去。
这样的时间一多,就成了一种习惯。成了习惯,就会爱上独处。外界的喧哗根本吸引不了我,因为我喜欢和书在一起,书忠诚,不会说话伤害你,更不会动手打你。而且这种独处也是高雅的——成本不高,可以丰富心灵。也可以学书里的为人处世,去糟糠存精华,去粗存精。学以致用,何乐而不为呢?
现在朋友聚会,我也相当于换了个环境独处。就像西方哲人说的:“利用机会独处的人,通常都有深度。”只是朋友吸烟,我处在烟雾缭绕的烟雾中吸着二手烟,看着他们吐着烟圈很享受的样子,也会想着和某篇文章里的情节多么相似。和他们聊天,所看书里的话会不自觉地冒出来。他们打麻将,我会悄悄看着,虽然不懂,在家独处也培养出了我的静与耐心。他们说着我不喜欢的话,我就当没有听见,也不再针锋相对,更不会争得面红耳赤、青筋直冒。独处让我从容了许多,现在我才体会到我在某篇文章里看见的:“学会和外界独处,和生命独处,和自己独处。学会独处的人,心胸才能够豁达;学会独处的人,心智才能够成熟;学会独处的人,才能领悟到生活的深邃。独处是灵魂生长的必要空间,独处让我们内心充实起来。我们的内心就是在无数个独处中渐渐坚强起来。独处,让内心更强大。”
我越来越喜欢独处,我也真正爱上了独处。因为独处让我拿着一本书学到了不少,让我从容了不少,让我静了许多。
我们都要学会独处,独处是每一个人都会遇着的,但很多人都静不下心来独处。所以,让我们学会独处的习惯吧,即使不会也要慢慢学。因为独处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也是一种能力。就像叔本华说的:“一个人只有在独处时才能成为自己。谁要是不爱独处,那他就不爱自由,因为一个人只有在独处时才是真正自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