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7-02-21

拨开迷雾见“云沙”

作者:龙胜 饶慧 时间:2017-02-21 阅读:220


 拨开迷雾见“云沙” 
——岔河镇云沙村经果林种植助农增收
记者 龙胜 实习生 饶慧

  岔河镇地处威宁县城西南部,距县城94公里,东与黑石头镇接壤,南与海拉乡毗邻,西与云南省会泽县隔江相望,北与哲觉镇相连。境内切割较深,沟壑纵横。
  云沙村地处岔河镇东南面,全村辖4个村民组,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群众一度时期过着艰难困苦的生活。怎样找到致富路子帮助群众过上幸福生活是当地干部想得最多的问题。多年的困顿如“迷雾”一般笼罩在村子上空,难以散去。
  近年来,伴随着全县改革发展的步伐,乘着生态建设助农脱贫的“东风”,该村新老干部以带领村民种植经果林为突破口,渐渐踏上了“向荒山要绿林,向绿林要金银”的致富道路。
  日前,记者走进岔河镇云沙村,抱着“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农村基层干部是带路人,是主心骨,起主导作用,应以聚力发展为目标,以脱贫攻坚为焦点”的思想,与该镇云沙村新老两届村干部深入接触,了解他们带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所思所想所为。
  早春的阳光眷顾着这片土地的每个角落,二月的春风以一种轻快的速度让山间的青草复绿,部分梨树已“忍不住”开出了零星的花朵。
  来到云沙村铁厂组,但见当地村民房前屋后大都栽种着苹果、黄梨等果树,但最多的还是核桃树。正在树林里为核桃树干刷石灰水的老人叫代龙富,曾担任过云沙村两届村长和两届村支书,在村干部生涯中,老支书带领当地群众先后栽种了500余亩核桃树,目前50%的核桃树已经挂果。
  “这棵核桃树去年收成很好,打下来有300多斤湿核桃,晒干了拿去卖,市场价格6元一斤,总共收入800多元钱。”老支书一边忙着手中的活儿一边与记者聊天。
  他所说的核桃树,是当年自己在“自留地”里投工投劳栽种的500棵核桃树之一,据老支书介绍,他的500棵核桃树去年就收入20000余元。原来,老支书为了鼓励村民发展经果林种植,自己先带头在自家的“自留地”里进行试种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傍晚十分,夕阳的余辉染红山间的草木。老支书约来现任村主任张春平及副主任代龙学共同接受记者采访,探讨寻找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好门路。交谈中记者得知,当年云沙村推广核桃种植,在老支书的带领下,铁厂组村民最为积极,也栽种的最多。 
  “当时你们铁厂组有多少户人家种核桃?”
  “有40多户人家种植核桃树,现在早就见成效了,据我们统计,每年核桃收入1万元以上的就有17户左右。”
  要想富,先种树。曾经一句很普通的宣传标语,如今却成了铁厂组独特的致富之路。
  当记者问到,看到如今的种植成果,老支书心里的具体感受时。老支书饱经穷苦风霜爬满皱纹的脸上露出了别样的笑容,这笑容如同山间的花朵绽放出温暖的色调。
  他高兴地说:老百姓都有收入了,有利益了,我这个当支书的总算没有辜负组织和群众的信任 。
  如今,老支书已把带动群众致富的期望寄托在了年轻一代的村组干部身上,希望他们当好群众脱贫攻坚的“引擎”。
  接过老支书的“接力棒”之后,新一届的村班子集体在2017年有怎样的打算呢?
  现任云沙村村主任张春平告诉记者,通过去年组织到迤那镇培训苹果树种植之后,政府给该村下达450亩的种植任务,又要求零星栽培500多亩,总的加起来要达到1000亩。
  苹果种植技术要求高,精细化程度深,一个村要实施1000亩,记者也替他们感到压力不小。
  然而,张春平信心满满地说:“现在我们正在打坑,作为一名村干部,只要项目得到了,我们一定要带领全村人民把苹果树栽好,管好,让我们老百姓从传统的耕作方式中转型出来”。
  “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从张春平打算三年以后,绝对请我们吃苹果的坚决态度中。记者看到了希望的火光正在遥远的天边熊熊燃起。
  记者还了解到,在云沙村洪云组,现任村干部正组织村民进行苹果栽培的整地、挖坑等前期准备工作。2017年,云沙村将种植矮化、乔化苹果共一千亩,苹果苗木由县林业果蔬站配发,并在5年内配套每亩1200元的退耕还林资金,其中矮化种植部分还将提供3年每年每亩3000元的贴息贷款。该项目将覆盖云沙村目前建档立卡的102户贫困户,共402人,覆盖率达95%。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岔河镇正狠抓经果林种植工作,着力加快经果林产业提档升级,纵深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的进程,不久后的岔河镇将会瓜果飘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