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海村:“三架马车”拉动经济发展
作者:龙胜 祖文韬 时间:2017-02-22 阅读:267
“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百村纪行”大型纪实采访系列报道(33)
中海村:“三架马车”拉动经济发展
本报特派记者 龙胜 祖文韬

中海村新农村与科技大棚交相辉映

中海村中农发种薯基地洋芋花盛开

中海村新农村与科技大棚交相辉映

中海村中农发种薯基地洋芋花盛开
内昆铁路从这里穿村而过,当记者站在内昆线上,俯瞰中海村成片的土地时,凉风正拂面而来,远处的山野间新绿勃发,微耕机、春耕的村民、黄土宛如镶嵌在油画深处。
草海镇中海村距离县城15公里,896户人家5050人,12平方公里,下辖11个村民小组,汉、苗两个民族在这里和睦共处,耕地总面积6500亩,土地平整,山势缓和。
水果胡萝卜:高端产业真稀奇
“水果胡萝卜,肉脆味美、口感清香、营养丰富,素有‘小人参’之称。富含糖类、脂肪、胡萝卜素、维生素、花青素、钙、铁等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其各类营养元素的含量远高于普通的胡萝卜。主要销往北、上、广、深等一、二线城市,属于高端消费的休闲食品”。在中海村的水果胡萝卜种植基地里,基地负责人李世波向记者详细介绍了“水果胡萝卜”这一稀奇产业。
李世波所在的威宁海越现代农业有限公司隶属陕西海升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6月,该公司通过对中海村土壤的严格检测,对该村地形地貌的勘察,对气候变化情况的详细了解,确定在该村种植“水果胡萝卜”。
通过与村支两委商量,取得了村里的大力支持。
1500亩基地的流转很快完成,公司的拖拉机在春节前就开始进场,对土地进行“深耕细作”,针对春夏之交的干旱问题,公司采用高端的“微喷技术”。为了防止旱涝发生,公司的用地均选择土层较厚且肥沃的坡地。
“公司进场之后,通过1-2年的示范带动,教给周边农民种植技术,等到农民掌握娴熟的种植技巧之后,公司将逐渐退出‘种植舞台’而变身收购商,以订单收购的形式向农民收购产品,有效带动当地农民增收致富。”李世波信心满满地说。
马铃薯:不断改进增收入
威宁是“中国南方马铃薯之乡”,其马铃薯的种植历史由来已久,在中海村6500亩的耕地面积上,马铃薯依然是主打产业。
村民们是从小就吃着马铃薯长大的,煎、炸、烧、煮,马铃薯有着各种不同的吃法,从平常的餐桌到豪华的酒宴,村民们都会看到马铃薯的“身影”,对马铃薯的珍爱可见一斑。
由于多年来采取传统的种植方式,选用的薯种几乎没有变化,马铃薯的亩产量有所下降。
2016年初,中农发种业集团“进驻”威宁,中海村成为中农发种业集团的种薯种植基地。
基地负责人王作龙操着一口河南话告诉记者,经考察测试,中海村的土壤和地质条件非常适合马铃薯种植,这是中农发种业集团把基地选在这里的主要原因。
据了解,该基地共流转土地1860亩,村党支部书记陶泽志积极牵头,带领村两委干部们挨家挨户上门动员,虽然部分村民对自己常年“种惯了”的土地有所不舍,但听说还可以常年在基地打工赚到工钱时,村民们很快就与基地签下了协议。
“只用了11天时间,1860亩土地就全部流转完毕。”陶泽志的神情略显自豪。
早春种植,仲夏锄草,晚秋收获,寒冬平地,一年四季村民都能在基地找到活干,他们以800元每亩的价格把土地流转给公司,公司以80元每天的工钱向他们支付报酬。如此两全其美,难怪村民乐呵呵的!
烤烟:传统产业是支柱
算起来,中海村党支部书记陶泽志也是多年的“老烟农”了,这个40多岁的中年男人,一边承担着全村的统筹调度、矛盾调解等“大务小事”,一边种植烤烟搞生产,他是家里的“顶梁柱”。
春种秋收,烟叶由小变大,由青变黄。每当看着金灿灿的叶子从烘烤房里出来,辛苦了一天的陶泽志便看到了收获的希望,内心就被幸福感填满。他想着,孩子上学的费用、家里的大小开支不用愁了,凭靠着种植烤烟,陶泽志一家盖起了漂亮的新房。
2013年,陶泽志种植烤烟50亩,除去本钱,纯收入9万元;2014年种植60亩,纯收入12万元。2015年受灾严重,收入有所下降。
陶泽志告诉记者,烤烟虽然是传统产业,但是前些年一直是村里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近年来,随着务工等“潮流”的兴起,烤烟种植数量有所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