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出偏僻大山 拥抱美好生活
作者: 时间:2017-02-23 阅读:329
编者按:异地移民搬迁作为全县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的重大项目,是偏远落后地区百姓走出大山拥抱新生活的重大举措,更是全县脱贫攻坚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大一笔。
今年,随着移民搬迁安置点建设逐渐完工,五里岗移民安置点渐次增加了搬迁入住的新面孔。来自全县各地的贫困家庭走进了这片土地,搬进了新居,开启了新生活。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这九个字绝不是顺口的“三字经”,而是与搬迁户利益相关的生活保障。
连日来,本报“脱贫攻坚.春季攻势”“新春走基层”特别报道组特派记者走进五里岗移民搬迁安置点,看搬迁户们如何在新环境下就业、创业,看在各个工作领域内逐渐习惯新生活的他们怎么开启人生第一步。

高胜龙和三个孩子在新居里幸福、开心地生活
走进高胜龙家位于五里岗易地扶贫搬迁点A区5栋3楼的房子,一股诱人的饭菜香味从宽敞的厨房里飘了出来,提醒着我们午饭时间快到了。
高胜龙:“孩子读书才是大事”
记者 卯龙艳 实习生 蔡 莲

高胜龙和三个孩子在新居里幸福、开心地生活
走进高胜龙家位于五里岗易地扶贫搬迁点A区5栋3楼的房子,一股诱人的饭菜香味从宽敞的厨房里飘了出来,提醒着我们午饭时间快到了。
高胜龙和两个女儿正在忙着准备午饭,只见两个女儿忙着淘米、洗菜、切菜,在父母外出务工的几年,十多岁的她们早已学会了照顾自己,上初二的男孩子在自己的房间里忙着看书预习。“以前从没想过我还能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现在觉得很开心,我可以专心看书学习了,我已经在九三中学报好名了,过两天就去上学。”这个腼腆的男孩告诉记者。
今年39岁的高胜龙,原来是岔河镇金钟村纸厂组人,家里4个孩子,18岁的老大高中毕业后就到广东打工了,现在还有3个孩子在上学,家里的负担一直不轻,靠家里的几亩地根本养不活一家,夫妻俩只好轮流到外地去打工,补贴家用。
为了一家人的生计,为了几个孩子在学校安心学习,高胜龙夫妇没少去外地打工,云南、广东都留下了他们奔波的身影。“我原来基本都在外地打工,只有找不到工做了,回家换我媳妇出去打工。不出去打工不行啊,家里的开销很大,几个孩子都在上学,不能让他们苦着饿着。我自己就是吃了没文化的亏,不愿我的孩子将来还吃没文化的亏。”高胜龙说。
高胜龙家所在的纸厂组是岔河镇地质灾害易发的地方,村里的老百姓最怕的就是雨季来临,如果下暴雨,极有可能引发泥石流灾害。在他的记忆中,每逢雨季总会有村民家因为泥石流遭受损失,日子过得提心吊胆。
现在,高胜龙再也不用担心泥石流灾害了。
去年腊月,纸厂组的11户人家都搬到了五里岗易地扶贫搬迁点,过上了新生活。
高胜龙家1月22日搬进新家,在新房子里过了个团圆年,120多平米的新家,敞亮干净,住起来舒舒服服。孩子上学的问题也解决了,上初中的两个孩子在九三中学读书,正在上5年级的小女儿也在棒木小学报好了名,马上就要开学了,妻子已经在附近的厂里找到了工作,每个月有2000元的收入。高胜龙这两天只要有时间就在工业园区和县城里忙活找工作的事。
“只要工资适合我可以立马上班,去外面打工虽然工资高一点,但是除去饭钱和房租,还没有在这边挣得多。现在孩子们马上就要开学了,这边的学校比我们老家好多了。我就打算在园区的厂里找一份工作,好好把几个孩子培养出来。”
对于未来,高胜龙信心满满。
臧富军:搬出深山天地宽
记者 卯龙艳 实习生 蔡 莲

臧富军和他家的小卖部

臧富军和他家的小卖部
“老板,买包烟。”
“老板,来盒方便面。”
“老板,你家有米卖没有?”
已快中午一点,臧富军的小卖铺里仍然人来人往,顾客还在忙着挑选各自需要的东西,臧富军一手拿着零钱,一边给顾客递送商品,还要时不时回答顾客的询问,忙得不亦乐乎。屋子里饭桌上的饭菜热了一遍后又冷了,他还是抽不出空闲去吃午饭,每次打算去吃饭了,又有顾客来买东西。
“我这店里最近生意不错,每天的毛收入有2000多呢。”臧富军笑着说。
臧富军家原住黑石头镇观音岩村,处在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地方。家里耕地少,一年的收成只够填饱肚子,想要存钱很难。为了让家里过得好点,臧富军只好选择外出打工。后来,苦于没有生计,妻子张慧聪也外出打工。“我去的是云南通海,在一个红砖厂做工,每个月能有3000元的收入。去年7月份听说我们村要搞搬迁,我就回来了。”
臧富军家4个孩子,最小的孩子才1岁多。张慧聪在通海打工时,总要把孩子带在身边,不愿让孩子变成留守儿童。现在,两个上小学的孩子已经在棒木小学报好了名,马上就要开学了。“现在孩子们的上学难题都解决了,政府还给我们盖了新房子,以前做梦没想到自己能在县城里有套房子。我们以后打算在这边好好干,等小卖铺经营好了,我让媳妇留在家里开小卖铺,我到周边的工厂里找份工作,两个人都挣钱,家里的负担就轻了。”臧富军告诉记者。
臧富军家分到的房子在一楼,把阳台上的门打开就是一个不错的门面,于是一向头脑灵活的臧富军便想到利用这样优势开起了小区唯一的一家小卖铺。由于是目前小区内独有的一家小卖铺,臧富军家的生意自开业起就很不错。
第一天,700多的毛收入;第二天,1000多的毛收入;第三天,2000多的毛收入……现在,他的小卖铺平均每天的毛收入有1300多,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以前在外面打工从来没想过自己创业,现在有自己的生意了才发现做生意不容易。我每天都在为进货算账操心,有时候做梦都还在想要进些什么好销的货。虽然苦,挣的钱还是比打工时多,日子很有盼头。”臧富军说。

刘艳琴正在给别人家照看孩子
刘艳琴:好好工作 带好孩子
记者 马召凤 实习生 蔡 莲

刘艳琴正在给别人家照看孩子
春节过后,在五里岗便民服务中心周边,总能看到一位穿着黄色衣服抱着孩子在周围散步的中年妇女,她们是刚刚从各乡镇搬迁到这里的搬迁户。
刘艳琴是从海拉镇石坪村搬迁而来的。年前,刘艳琴一家拿到了新房子的钥匙,搬进了新房子。120平方米的宽敞大房子,适用的家用设备,干净整洁的厨房,这眼前的一切对于刘艳琴一家来说,是“天上掉馅饼了”。
然而,刚搬进新房没几天,刘艳琴一家人便是一脸愁容 “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孩子读书怎么办?一家人开销又怎么办?”这些都是横在刘艳琴一家面前实在的生活问题。
刚吃了大年三十的团圆饭,夫妻两人就外出找工作了。
她们在园区各个招聘点都仔细询问,工资多少?上班时间多长?有没有学历要求?
大年初三,刘艳琴就找到了工作,那便是在五里岗一户普通人家帮忙照看孩子,每月2200元。工作时间从早上8点到晚上6点,虽然工资不高,但是刘艳琴表示,比在家要好太多了。回想家里的种种,刘艳萍直感叹:“到街上买袋米都要来来回回折腾一整天,如今,一块钱坐公交车就到了城里,想买什么买什么”。
海拉镇石坪村距离镇政府所在地7公里,陡峭的山地对于种地的农民来说是极大考验。刘艳琴一家原来也是以种地谋生活,一年到头把劳力投入地里,可到了年底,所得的粮食最多只够糊口。夫妻两人只能四处打工,还要照应家里,往往是照应了挣钱养家,却照应不了孩子,孩子一度成了留守儿童。
去年,在外打工的刘艳萍夫妻听说了移民搬迁这项政策,就收拾了行囊回到了石坪村。今年年初,一家人带着居家的全部行李告别了大山,住进了小区居民房。“孩子最高兴,一来这里住起来好住,二来两个大人都不外出了,就留在他们身边”刘艳琴说。
找到工作后,刘艳琴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工作不苦,离家很近,她能够照看孩子的学习。
如今,两个孩子也顺利地转到了附近的学校就读。
刘艳琴说:“两个孩子学习成绩都很好,前几年因为生活压力要把孩子留在家里,现在新房子有了,新工作也有了,还是想好好带着孩子学习,为孩子的将来奔个出路”。

刘应辉正在车间工作
刘应辉:搬出个新未来
记者 卯龙艳 实习生 蔡 莲

刘应辉正在车间工作
套上一件厚厚的棉袄,穿上保暖的棉鞋,刘应辉才敢走进工作的车间。为了保证杏鲍菇的质量和口感,采摘来的新鲜杏鲍菇必须在5~6摄氏度的低温厂房内包装,工人们长期在低温的环境里工作。
打包、密封、装车,刘应辉到雪榕公司杏鲍菇厂装箱车间上班快一个月了,工作的流程他已经全部掌握,成为了车间的一名“老”工人。
刘应辉的老家在秀水镇最为贫困的新坪村,是一个典型的喀斯特石漠化石漠化村庄,耕地土层基本上属玄武岩风化碎石土,水土流失严重,生态恶劣,大量的耕地和林地已逐渐向石漠化演变,生态环境恶劣,山高坡陡、地形破碎,交通不便,是典型“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地方,为了解决老百姓的生产生活难题,这里被纳入全县易地扶贫搬迁。
就这样,刘应辉一家搬迁到了五里岗,开始了探索新的致富道路。
从大年初一开始,刘应辉就开始着手找工作,最终找到了现在的车间工作,每个月的工资底薪是1800元,做完基本的任务,超出的部分就按件计价,每件2.5元,干得好每个月能有3000元左右的收入,一家人的开销不成问题。
“以前在老家,我家的收入主要靠种点苞谷和洋芋,一年到头在地里苦得腰都直不起来,可收的粮食却只够吃饱肚子,基本没有节余,家里也没有存款。那样的日子过得真的很苦。”刘应辉回忆道。
因为家里的老人年纪大了,而且还有两个小孩要照顾,刘应辉不能像村里的其他青壮年一样到外地去打工,只能守着家里的一亩三分薄地刨生活,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如今在雪榕公司找到这份工作,刘应辉很高兴,工作虽然很苦,每天早上八点上班晚上八点下班,中午有休息时间,可是挣的钱足够一家四口的开支。
“等两年孩子长大了,我媳妇也会出来工作,那时家里的负担就会轻松点。现在就先这样着吧,这样的生活已经比在乡下好太多了。”
张凤美:搬迁户成了上班族
记者 马召凤 实习生 蔡 莲

张凤美正在采摘杏鲍菇

张凤美正在采摘杏鲍菇
在贵州威宁经济开发区雪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采菇房内,张凤美熟练在采集着新鲜生长的杏鲍菇。
这是张凤美搬迁到工业园区后的第一份工作,她做得特别认真。
年前,张凤美一家刚刚从秀水镇新坪村大箐组搬到这里。
新坪村是秀水镇条件最差,基础设施建设最落后的村落,而其中,以张凤美一家所在的大箐组最为贫困。
“山荒荒、地光光,新坪的姑娘走四方”,这是新坪村落后的写照,因为这里极度贫困,新坪村很多女孩子都外嫁了。去年,移民搬迁这项惠民政策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轨迹,在新坪村,有近80户人家即将搬进移民搬迁房,告别大山。
张凤美家是最早搬进新房的搬迁户之一。大年二十七,张凤美一家来到了五里岗移民搬迁安置点,在新房子里,他们一家6口人过了搬迁后的第一个新年。大年初一逛了一圈上帝庙之后,张凤美夫妻就外出找工作了。就业始终是她一家人心里头的一块石头。
所幸的是,张凤美没过几天就找到了新工作。虽然不识字,但是在外漂泊多年的打工经历,让张凤美对“招工”二字很是熟悉。看到雪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门口贴着这样的招聘广告,张凤美就报了名。经过一番面 试和体检,张凤美这份工作终于算是落实了。
在雪榕公司上班,张凤美每月能够领到2000多元的稳定收入。每天还能照顾4个孩子的生活起居。
张凤美表示,在搬进新房子之前,她们一家人很多年没好好团聚了。因为家庭条件困难,夫妻两人轮流着照顾孩子。今年张凤美在家照看孩子,丈夫外出打工,明年就互换。通过这样的方式照顾孩子和维持生活。
如今,他们搬出了那重重环绕的大山,住进了搬迁房。对于张凤美一家人来说,这份团聚和安定难能可贵。找到新工作之后,张凤美夫妻两人便忙着张罗四个孩子的入学问题。如今,四个孩子都已就近入学。“四个娃娃学习都不错,大的三个儿子在班上都是第一名”。也正是因为考虑到孩子的前途,夫妻两人铁了心到园区的搬迁房内安定下来。
每天,张凤美如同园区内的诸多上班族一样,踩着点走进了工厂,搬迁户成了上班族的她,对未来的美好生活充满了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