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7-02-23

一村一支柱 一寨一产业

作者:龙胜 蔡莲 时间:2017-02-23 阅读:259


 一村一支柱  一寨一产业 
——石门乡产业发展侧记
记者 龙 胜 实习生 蔡 莲


  昔日的石门乡新营苗族小寨,走的是烂泥路、住的是破土房,如今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脱贫巨变,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石门乡党委、政府始终坚持扶贫攻坚发展产业,精准到户引领脱贫。目前,宜种则种、宜牧则牧、宜商则商,一村一支柱,一寨一产业的精准脱贫格局已初步形成。
  新营苗族风情小康寨,是石门乡着力打造的三个特色民族旅游村寨之一,全寨设计结合石门坎当地特色,融入苗族风俗文化元素,紧密围绕“宜居宜游宜商”理念,建筑风格既体现古代苗族文化风貌,又彰显现代建筑文化气息,整体建筑融入自然、顺应自然、道法自然,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相得益彰。新营苗族风情小寨于2015年年底在拆除旧房的原址上新建,规划建设83户,每户建设120平米二层小楼一幢,现已全部建成并搬迁入住。
  68岁的韩庆福家门框上,“新营春到鸟语花香,苗家情深春暖花开”,心存党恩的春联道出了新营苗族风情小寨的变化以及老人对党的感恩之情。韩庆福老人子女均在外务工,他和老伴李文芝去年12月搬入新家,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于就近务工和政府救助。交谈中老人满心欢喜,和记者聊起了“中国梦”。
  “以前,根本不晓得啥子叫做‘中国梦’,现在我终于明白了,‘中国梦’就是我们穷苦老百姓能够穿新衣、住新房、吃饱饭。有了党和人民政府,我们老百姓的‘中国梦’就一定能实现。”     
  房子修好了,寨子变靓了,水、电、路、讯等配套也完善了,吹芦笙是一把好手的韩庆福老人闲暇时就希望把吹芦笙的技艺传授给年轻人,盼望家乡挖掘传承好苗族文化,将来发展特色乡村旅游。
  韩庆福告诉记者,他希望在自己有生之年能为石门乡的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做出应有的贡献,“要让年轻人好好地把我们苗族的一些古典文化,比如芦笙和舞蹈全部继承下来,代代相传。”
  从云南彝良嫁到新营苗寨一年的外地媳妇杨宗翠对新营苗寨建设前后的变化深有感触。刚嫁过来时由于环境太差,不习惯艰难生活的杨宗翠总想着回娘家。
  “去年初我嫁过来的时候,看到房子一点也不好,简直让我寒心,比起我们彝良来,差了很多,但是今年房子修好了,就不想回去了”。
  目前,小两口在家里经营着便民超市,收入较之前也有了较大改善。
  杨宗翠告诉记者,为了谋生,她之前和丈夫在石门坎街上开了一家“服装店”,但是房租太贵,一年6600元,除去房租及生活开销,到年底所剩无几。如今新营村建好了房子,他们一家就回到村里开起了小超市,现在村里比以前热闹了许多,生意也不错。
  山不转水转,水不转路转,有了新房子,也要让新房“转起来”按照“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资本多元化”的发展模式。苗寨村民积极配合开展房屋确权登记,利用特惠贷等政策,用新房等进行抵押贷款,加入合作社,目前全寨人正团结一致,踊跃参加宏华公司“动车式”养猪。合作社正在进行圈舍建设,预计于今年6月建成并投入养殖。
  有了合作社这个载体,宏华公司等企业将持续加大技能培训力度,帮助村民增加就业渠道,提供创业机遇,共同开创新营苗寨新篇章。
  荣合村党支部书记李威告诉记者,村里建起的养殖场,总共有20户人一同入股,全部是贫困户,每人通过银行特惠贷项目贷款5万元,总共是100万, 其中70万用来建圈,30万用来担保抵押,已建成的养殖场,可以带动解决80个人的就业问题,以目前的猪价,只要能够顺利养到年底,一年每户人的纯收入能达到15000元。
  在女姑村,作为一村一支柱、一寨一产业强村富民工程的蔬菜产业园区内,1500亩三膜马铃薯长势良好,园区采取“村委会+自管委+十户一体”发展模式,由农户自主经营,同时引进海升集团和威宁草海镇生态种植专业合作社为胡萝卜和早熟马铃薯种植提供技术指导,最终实现产销一体化,促进抱团脱贫。园区可实现三膜马铃薯、胡萝卜、西瓜、蔬菜等作物轮植播种,实现土地一年两到三熟,大幅提高土地产值,园区共覆盖贫困群众287户1084人,户均收入预计可达16800元。通过该产业项目的实施,马铃薯的传统种植模式得到了有效改善,经济收入明显得到提高,科技运用水平不断增强,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草海镇蔬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卯昌举今年把发展的“触角”从草海镇深入了石门乡,他运用自己在草海镇建立合作社大力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积累的丰富经验,在石门乡开展三膜马铃薯种植。
  “我将带领工人积极借鉴学习先进做法,继续狠抓科技种植,产业扶贫,为打赢扶贫攻坚战,为石门乡人民与全国一起实现同步小康而贡献一份力量”。卯昌举如是说。
  据悉,在下一步工作中,石门乡将继续大力实施一村一支柱,一寨一产业强村富民工程,积极助力脱贫攻坚,带领群众致富奔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