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7-02-23

化“茧”成“蝶”腰板硬

作者:沈光勇 时间:2017-02-23 阅读:217


 化“茧”成“蝶”腰板硬
——威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扫描
记者 沈光勇

  迤那镇五星村,利用村集体资金130万元入股当地砂石厂和冷库,按照10%的比例分红,村集体每年至少可以获得9万元集体经济收入。
  石门乡高潮村,利用村集体资金80万元入股石门坎中草药种植合作社,村民流转土地,并提供劳动力,联合建设冷库,合作社、村民、村集体按照7∶2∶1的比例分成,村集体每年可获收入15万元。
  六桥街道龙凤社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由社区两委成立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城市郊区地域优势,在县、街道两级规划允许的情况下,吸纳社区农户资金,积极盘活集体闲置土地资源,发展农产品批发市场,利润按农户、社区集体、合作社8∶1∶1分成,目前,总资产已经近亿元。
  迤那镇和牛棚镇的部分村,引进全国最大的果业企业海升果业集团在迤那镇、牛棚镇的中海、中心、芙蓉王等村(社区)建设2000亩的矮砧密植集约高效栽培示范基地,带动群众自主经营种植形成10300亩的精品苹果示范基地,产生利润按公司、农户、村集体90∶8∶2分红,每个村一年可以获得分红收入560余万元。
  纵观全县,如五星、高潮、龙凤等村一样,拥有自己的稳定收入的“实体村”不在少数,消除“空壳村”指日可待。
  近年来,威宁不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盘活了地方集体资源,增加了集体收入,让村级组织化“茧”成“蝶”,让支书、主任站着说话腰板硬,政策能落实,有钱办实事。
  工作思路明确。威宁制定出台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施意见,成立工作领导小组,按照“一年试点探索、两年深入推进”的思路,分全面部署、扩大试点、全面推进三个阶段开展工作。
  目前,已消灭大多数集体经济“空壳村”,涌现出一批“双超示范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稳定增长机制和自我发展机制初步建立。
  发展模式多元。有的采取村办企业模式,兴办集体所有或控股的各类合作社、协会、公司;有的采取股份经营模式,按照股份制的要求和“股权平等、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积累共有”的原则,采取全资股份、控股经营、参股经营三种模式开展股份合作;有的采取资源转化模式,在符合村镇建设规划的前提下,依法合理开发利用村域内土地、森林、水域、矿产、旅游等资源,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林下经济、乡村旅游等产业;有的采取物业服务模式,以劳务总承包的方式对外优先承接社区服务、村级公路养护、绿化管护、建筑施工、家政服务、企业后勤等工作,收取一定服务费。
  315个试点村(社区),各有特点,各有不同,各村纷纷结合实际,因村施策,“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在政策支持上,威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支持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独立申报项目,由农口等部门整合各类资金,通过竞争立项方式将资金分配到各村实施。
  建立财政扶持政策,整合相关涉农资金,在政策允许范围内重点向村级集体经济项目倾斜,对村集体投资兴建、合作开发的农业产业化基地、农产品加工企业等,优先安排路、水、电等基础设施项目,并在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上给予倾斜。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各金融机构对符合条件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优先提供信贷和融资支持,简化审批手续,实行利率优惠,推进“村银共建”。加大结对帮扶力度,结合同步小康驻村、精准扶贫等结对帮扶工作,组织县直机关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结对帮扶集体经济“空壳村”。
  在保障措施上,建立“三资”监管机制,按照村财乡代管原则,村集体所有经营活动必须纳入《村集体资金专账》核算。
  选优配强村级队伍,加强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实施“小康书记培育工程”,推进能人治村。
  建立收益分配机制,探索建立科学完备的集体经济收益分配制度,村级集体经济收入首先用于补充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不足,优先用于集体经济扩大再生产、发展村级公益事业、扶贫帮困。
  近年来,威宁以村办企业、股份经营、资源转化、物业服务等多种模式,采取试点推进消除一批、扶贫兜底消除一批、财政扶持消除一批“三个一批”的方式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消除“空壳村”。
  2016年,威宁共整合资金7990万元用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其中,省级6425万元、市级65万元、县级1500万元。目前,按村级集体经济积累大于3万元以上标准,消除“空壳村”215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