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7-02-23

从“呕嘿嘿”到“哦呵呵汗”

作者:许定华 李憬楠 时间:2017-02-23 阅读:313


 “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百村纪行”大型纪实采访系列报道(34)

  在牛栏江畔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母亲用背篼背着孩子坐“溜”过江,因重量过大,惯性使这位母亲严重倾斜,孩子就被簸出了背篼,母亲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孩子掉进江里……于是,撕心裂肺的哭声“儿啊 呕嘿嘿……”的声音就在牛栏江上空空空旷旷地回荡。
  如今,威宁交通大会战涉及玉龙、斗古、海拉等边远乡镇的通车公路里程已超过800公里。
  牛栏江流域大面积种植的核桃、苹果等经果林正在茁壮成长。
  坝高124米,设计库容量2.63亿立方米的象鼻岭水电站即将建成。
  牛栏江威宁境内沿岸“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方,村民们正在有计划地进行异地移民,陆续迁入威宁县城五里岗等地,实现新的小康生活……
  牛栏江畔的新变化,按当地村民的话说就是 “哦呵呵汗”(表示特别了不起让人感觉惊讶的意思)

突破牛栏江 喜看新变化
从“呕嘿嘿”到“哦呵呵汗”
本报记者 许定华 通讯员 李憬楠


3年前,江畔的村民们牵着毛驴去赶场


江上的溜索桥


牛栏江畔的人家和政府为他们新修建的盘山油路


一位村民用毛驴驮着她的两个孙子,准备去“做活路”,她的儿子在外打工,所以孙子就由她照看。


清晨,一个小女孩行走在江边的山路上,她要从江边开始,爬上大山,到山顶的小学去读书。从表情看,她已经走得很累了,但离学校还有一段距离。好在今年她家将移民搬迁到五里岗园区去,她期待着美好的明天。


原来的“溜”如今改建成了“平板桥”


一桥飞架,天堑通途


3年前,江边居住的村民们穿过陡峭的山崖去赶场
 

  从云南老爷山一路奔流而下,牛栏江成为贵州威宁、云南昭通市、会泽县、鲁甸县、昭阳区的行政界河……
  岁月的痕迹,山腰上的悬崖人家让人震撼。
  站在斗古镇中关村最高处,脚下的牛栏江奔腾不息,惊涛拍岸!随着玉龙牛栏江下游坝高124米,设计库容量2.63亿立方米的象鼻岭水电站的建设,“一只象鼻镇住牛栏江”,云贵界河牛栏江的贫困面貌即将改变。开发与保护,构成了牛栏江生态和生存环境的新型重要元素。
  面对云贵界河牛栏江的开发,也将使这里撼动人心的“过溜”、仙人掌、再生橘等成为永久的记忆。
  威宁交通大会战已规划围绕县城打造的两小时经济圈,涉及玉龙、斗古、海拉等边远乡镇的通车公路里程已超过800公里。
  在牛栏江边,多数人的生活与梦想曾经被缺水和土地贫瘠所限制。2月中旬,记者来到玉龙镇、斗古镇采访时时了解到,就在牛栏江边,已经于3年前修建了一个提灌站,把牛栏江支流耐书河的河水抽到山上,以帮助群众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在斗古上游的海拉,几年前记者采访时,早就建起了提灌站。
  如何解决斗古的用水?斗古镇的领导告诉记者,分为四级的提水工程,从垂直落差600多米的小河里,把水提升到牛栏江峡谷的台原上,每吨水的成本高达12元。因此,即便是缺水严重的斗古镇政府所在地,2000多人的用水,也只能从更远处的高山上引来,且限时供水。尽管山脚下是大江大水的牛栏江,水,仍然是制约牛栏江畔斗古镇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瓶颈,好在威宁交通大会战已经打响2年,这个瓶颈即将得到解决。
  在斗古镇中关村,山头多奇石,站在村寨旁边的山头,能看到拨开两岸高山奔腾而来的牛栏江,但要走到江边,陪同记者采访的斗古镇干部告诉记者,需要绕行大约10多公里。
  要“走到江边”,只是到达临近江水的悬崖,在很多地方,并不能真正下到江边。
  牛栏江河谷里大江大水,但牛栏江流域却非常干燥,年平均降雨约500毫米,夏天最高气温有40多度。干热的气候,加上牛栏江两岸瘠薄的土层,导致很多植物无法生长。在斗古镇上游的海拉镇,一位同志告诉记者,在这里,营养钵移植的一年生松树,若要三年后长到50厘米高,花费的成本大约是其他地区的近10倍。因此,海拉镇政府上方山头的侏儒松是一个有特色的看点。
  在牛栏江边,仙人掌这种生命力顽强的植物,又被村民称为“落地生根”。三年左右就能长到一人多高。看似枯死的仙人掌,丢在地上没几天就会发出新芽,很快长出新的植株,这是牛栏江边的又一大奇迹。
  在海拉、斗古、玉龙这一带的牛栏江河谷里,耐旱、耐贫瘠的仙人掌却能够疯长。仙人掌上结出金黄色的果实,在当地被称为“仙桃”,采摘作为水果销售。牛栏江边的大多数村民,每年6月都会到“江边”,去采摘成熟的“仙桃”。据了解,在牛栏江边的玉龙镇农贸市场上,每年“仙桃”成熟的季节,按个头大小,每个零售的价格为0.3元至0.5元。而在百公里外的六盘水市区,这种稀罕的果子,能卖到2元一个。
  在斗古,沿公路线记者看到,年复一年的开垦种地,从山脚种到山顶。传统的耕种模式可能会导致牛栏江生态环境逆向演替,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大量表层土被雨水冲走,土地越来越贫瘠,还会使得牛栏江水的含沙量加重。
  年复一年的开垦种地,与牛栏江边的特色种植形成鲜明对比。村民们告诉记者,再过月把时间,4月初是牛栏江边的小青瓜上市的季节。牛栏江边的村民每天清晨6点过,就要来到江边的地头采摘小青瓜,然后以每斤2元的价格卖给蔬菜贩子。等不到小青瓜采收完,牛栏江的茄子又要上市,接下来还会有大蒜、小葱这些作物。在牛栏江,岔河乡与云南交界的黄梨树等地,早已经成为特色蔬菜的供给基地。
  这两年,威宁境内的牛栏江流域大面积种植核桃、苹果。其中仅海拉镇近年种植的苹果面积就超过8000亩;玉龙镇已种植核桃4万多亩。在沿牛栏江流域乡镇发展经果林增加农民收入,逐步引导农民改变传统农耕方式,进而达到保护和修复生态的目的,是威宁县委政府的一大重要举措。
   “一只象鼻,改变牛栏江的历史!” 
  在牛栏江峡谷中,在建的象鼻岭水电站坝高124米,设计库容量2.63亿立方米。这座水库的一个重要功能,除了发电外,还可通过二级提灌的方式,把河水提升300多米,再通过管道输送,可为周边缺水的地方提供补水和人畜饮水。
  据了解,国家在牛栏江干流上共规划建设8座水电站,其中黔、滇两省界河边上的海拉、斗古、玉龙河段就规划了4座水电站。
  斗古镇的同志告诉记者,象鼻岭这座牛栏江黔滇界上最大的水库,要不了多久就会下闸蓄水。届时,斗古镇中关村这段江面,水面将会抬高近百米。江水将淹没至中关村现在还能看到的悬于半山上的村寨下方。牛栏江峡谷中的很多地方都将会永远沉入水下。
  电站水库会拦截大部分泥沙,对下游的长江水质改善产生影响。水库拦断牛栏江,不仅是蓄水发电、拦截泥沙,还包括产生更多的生态功能。
  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在上游的云南省境内,库容4.48亿立方米的德泽水库下闸后,通过大功率的水泵,将牛栏江水提升220多米高后,再经过100多公里长的输水管线,流向昆明市区,每年向滇池补水5亿多立方米。
  而在贵州省境内,在牛栏江一级支流玉龙河上,将建设库容1.3亿立方米的玉龙水库。玉龙水库将通过二级提灌的方式,把河水提升300多米高,再通过管道输送,向周边补水,一期工程预计每天能补水1000立方米。
  而这个调牛栏江水滋润乌蒙大地的计划,已经被列入贵州省“三年水利会战重点项目”。
   “儿呀,呕嘿嘿……”空旷的幽谷,一位母亲的嚎啕声透天入地。
  2005年出版的《牛栏江纪行》中,原毕节日报社社长刘群峰写到一位母亲用背篼背着孩子过江的传说。过江就是过“溜索桥”。因重量过大,惯性使这位母亲严重倾斜,孩子就被簸出了背篼,母亲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孩子掉进江里……于是,撕心裂肺的哭声“呕嘿嘿……”的声音就在牛栏江空空旷旷地回荡。
  而据说从前老百姓种黄果,冒险坐溜索渡河去卖。
  在牛栏江畔,这里的“过溜”,云贵村民征服天堑的悲壮史诗,一幅幅牛栏江两岸架起绳索,人从天而降的画面,如今,随着拦河大坝及桥梁的陆续建成,飞渡牛栏江,云贵界河“钢绳飞渡”正在成为历史。
  近几年来,国家对云贵界河牛栏江流域的交通基础设施投入逐年加大,威宁交通部门已规划围绕县城打造的两小时经济圈,涉及玉龙、斗古、海拉等边远乡镇的通车公路里程已超过800公里。
  仅就海拉镇而言,这个原本被牛栏江及支流木槽小河天险阻断的交通孤岛,即将迎来一条45公里长、8.5米宽的二级公路。此外,在海拉、岔河等乡镇在建的铅厂桥、巴岩桥等重要通道,也将跨越牛栏江天堑,直通云南。
  记者了解到,加大力度保障过江安全外,交通部门综合考虑风载能力架设的沿江4座铁索桥,能载重3吨,足够沿江的威宁村民往返云贵采集物资。公路桥、拦河大坝,这些现代化交通方式不仅让出行更安全,涉及地域的农产品产业结构调整及移民搬迁同样进入可实施阶段,大交通突破牛栏江天险,为云贵界河带来更多机遇,沿江村民的种植结构已在悄然发生变化。
  而正在成为历史的“过溜”也有新出路。据记者了解,未来,威宁将实施保存“溜”、建设观光步道等,使之成为牛栏江上的旅游景点,针对牛栏江上可持续利用的溜索,已有不少旅游设施开发的打算:由专业机械和安保人员维持运行的溜索探险项目,将作为牛栏江旅游开发的一个重点,面向外界吸引游客。
  目前,牛栏江威宁境内沿岸“一方水土养育不了一方人”的很多地段,村民们正在有计划地进行生态移民,将陆续迁入威宁县城五里岗等地,实现新的小康生活。
  等到牛栏江相关旅游项目实施之时,按当地村民的话说就是“哦呵呵汗”(表示特别了不起让人感觉惊讶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