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彩田园里的“七彩生活”
作者:龙胜 祖文韬 时间:2017-02-24 阅读:302
“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百村纪行”大型纪实采访系列报道(35)
七彩田园里的“七彩生活”
——草海镇民族村“农旅”项目带动经济发展记
本报特派记者 龙胜 祖文韬

村民在“黔韵紫海”基地内打工

民族村花卉基地6月花开时的景象

村民在“黔韵紫海”基地内打工

民族村花卉基地6月花开时的景象
“发工钱了,赵美美,1760元;马美凤,1940元;李兰美,2280元;陈贵聪,2030元;赵庆芬,2380元-……”
日前,记者走进建设中的“黔韵紫海”基地现场采访时,刚好碰上基地当天正在给工人们发放工资。工资采取现金现场发放的方式进行,领到“工资”的村民脸上露出了比花儿更美的笑容。
二月的春风吹开了季节的颜色,草海镇民族村的“黔韵紫海”基地里,来自周边的农民们又开始了新一年的忙碌,松土、刨坑、下种,农村人娴熟的种植技术在这片土地上得到了施展。
“黔韵紫海”千亩香草基地位于草海镇民民族村,由威宁黔韵紫海农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投资开发,集旅游观光、现代农业、养生度假为一体。项目总投资约3亿元,项目建设周期为3年。项目打造集香草农业观光、花卉种植繁育、创意体验、休闲度假、科普教学、户外运动、旅游产业、婚庆产业为一体的“一站式”休闲度假服务综合体,并形成集香草农业种植、香草加工、旅游度假及养生服务为一体的产业联动发展模式。
现年64岁的村民李兴朵,儿子们分家在外,家里只有老伴和自己居住。自从去年把土地以800元每亩的价格“流转”给公司后,老人无论怎样总感觉闲不住。于是,她到基地找到相关负责人,要求给她一份劳动的“工作”。
基地负责人见她年纪大了,怕她手脚不灵活,叫她回去好好休息,颐养天年。可是李兴朵不高兴了,她说,如果不让她劳动,她活着就没有意义了。她看出了基地负责人的担忧,于是她说:你让我在基地试试,不行你就把我换了。
李兴朵做事麻利,手脚勤快,从来不迟到,不早退。她让基地负责人看到雇佣她们这样的“中老年人”其实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据悉,在该基地务工的都是来自周边村组的群众,回族居多,95%为女性,且多数都是中老年妇女。这些回族同胞以勤劳为荣,以懒惰为耻。她们把土地“流转”给公司,又积极到工地做工,以每天60至80元的“工价”挣取劳动报酬撑起家庭,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留下了坚实的脚印。
威宁“黔韵紫海”项目基地负责人柳宗成告诉记者, 该项目依托草海国家级生态自然保护区的优越区位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立足于现代农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打造高附加值现代农业产业链,按照“产园结合”的经营模式,在发展香草产业的基础上构建集旅游观光度假、创意文化产业、香草副产品加工销售于一体。
项目以低碳农业、文化产业、休闲观光、 旅游度假为发展方向,集成产业之间的多元化、设施化、低碳化,深入挖掘香草全系列的功能产品,形成产业高度融合互补的良性机制,建成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和休闲度假基地,拟建设成为贵州“农旅互动”发展现代农业的示范园区,打造威宁精准扶贫“样板工程”。
现年52岁的该村双河组村民马玉兰,回族。只要工地有活干,她天天都到工地“上工”。她说,家里最小的孩子正在上中学,家庭开支较大,如果不积极劳动,家里的日子就会越来越困难。家里的12亩土地流转给了公司之后,“黔韵紫海”就成了马玉兰主要的劳动场所。
“自基地建设开展以来,我们目前的作用就是为当地解决‘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平均每天有120人在基地打工,最多的时候接近300人。”基地负责人告诉记者。
据了解,威宁“黔韵紫海”核心度假区产业种植用地2500亩,未来还将辐射带动周边产业区2500亩。配套旅游服务设施建筑用地150亩。按照项目区功能定位和地形地貌,将园区分为3个功能区。其中草本薰衣草基地500亩,木本薰衣草基地2250亩,香草生态产品基地2250亩,园区农业配套区占地50亩。园区将分阶段实施田间工程、主体工程、辅助工程、配套工程、公用工程与旅游综合服务性工程的建设。
为丰富项目景观产品,打造极致的大地景观视觉盛宴,延长园区香草花卉观赏旅游季节,威宁“黔韵紫海”以重金从海外引进多品种的郁金香,辅以风信子、大花葱、鲁冰花等特色花卉,在每年的三月中旬至五月初,呈现给广大游客极致浪漫的高原郁金香主题花海,其规模和花期长度在国内也属罕有。
“黔韵紫海”项目目前已种植香草约1200余亩,正在实施打造一期旅游配套设施,包括景观入口、房车营地、花园酒店、儿童游乐、婚庆基地等,预计于今年3月筹办国内单季最大规模郁金香花节,为威宁旅游季添彩。
“我们要把这里打造成一片‘七彩田’,一年四季都鲜花盛开。让外来的游客和本地的村民都能享受到‘七彩’般的生活。”柳宗成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