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新景象
作者:龙胜 饶慧 蔡莲 时间:2017-02-24 阅读:190
“新民”新景象
——石门乡新民村经济社会发展成绩喜人
记者 龙 胜 实习生 饶 慧 蔡 莲
新民村位于石门乡南部,属于一类贫困村,在新农村建设中,该村严格按照“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生产富裕、生态良好、生活便利”的总要求。秉承“服务配套、乡风文明、三生融合、彰显特色”的宗旨,打造新农村建设“升级版”,努力实现新民“绿富美”。
走进新民村,村口以计生宣传为主题,融休闲、健身、宣传于一体的人口文化公园格外引人瞩目,园内设置了固定计生宣传栏,配套了运动健身器材,让群众在休闲活动的同时近距离学习人口计生知识。公园旁,青瓦白墙的新民村卫生室药房、门诊、输液室、治疗室一应俱全。新农村建设中,新民村全力改善村卫生室的医疗条件,给村民打造全新的就医环境,卫生室里药品质优价廉,全部实现了基本药物零差价销售。
“我们2016年搬进新的卫生室,环境比以前改变了许多。现在我们这些药品都是零差价,我们进成多少就卖给老百姓多少。” 新民村村医陈大群一边忙着给前来看病的群众打点滴,一边告诉记者。
现今的新民村,村卫生室里有正规的村医看病诊断,开药输液,传播健康知识,守护着村民健康。
从陈大群口中,记者得知,新民村有两位村医,主要负责本村的“防幼护宝”,在该村,群众看病基本能达到小病不出村。
看完了村里的医疗条件,记者很关心他们的教育。据悉,新民村小学2009年才3个班,分别为一二三年级60余名学生,2014年以后已经发展为一所完小,学生增加了2倍有余。记者来到这所焕然一新的村小,只见学校窗明几净,教室粉刷一新,地胶铺设的操场上矗立着崭新的篮球架。
“2009年,我来这里工作的时候,全校只有三个班,三个老师,那时候条件很艰苦”。新民小学老师盛军说。
近年来,新民村不断争取上级支持,改善学校基础设施,提高教学质量,持续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努力增强新民发展后劲、缩小城乡差距、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让孩子的理想从学校开始,健康成长、勤奋成才。
“目前,在老百姓的心中,很认可我们学校的教学质量,很多以前没在我们学校读的学生,也转学过来,现在教师已经从原来的3个老师变到了9个,在全乡来说,现在新民小学的教学质量一直都处于前三名左右。”盛军向记者谈起了学校的发展情况。
不管是新农村建设,还是脱贫攻坚工作,产业支撑都是关键,为解决新民村百姓富问题,石门乡利用高山冷凉气候和群众闲置土地,充分发挥产业扶持脱贫“造血”功能和基础性作用,在仰天窝建成了威宁海拔最高的种薯扩繁基地。基地总面积5100亩,是石门乡现有规模最大的马铃薯种薯扩繁基地,也是石门乡农村“三变”改革示范基地。
目前,基地正在忙碌着进行“费乌瑞它”等优质专用马铃薯新品种的栽种。基地里一台台马铃薯播种机正在田野里往来穿梭。马铃薯中耕机、旋耕机正在进行播种前的整地作业,可一次性完成松土、起垄、整形等功能,让土地形成整齐规律的垄型,便于播种。
中农发种业集团广西格霖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技师杜海臣告诉记者,在这仰天窝的基地里,每天犁地的有十几台,旋耕的有十几台,同时开展作业耕地面积一天能达到一千亩左右,旋耕作业也是一千亩。马铃薯播种机还选装了喷药机和施肥机,可一次性完成开沟、播种、施肥、喷药、培土作业,而且播种精度高,漏播率小于5%。
“基地有播种机五台,每天每台播种机的工作效率是200亩左右,如果这5台同时作业,每天的播种量基本上达到1000亩地。这都跟配套挂钩的,现在主要是我们前面翻地,后边播种,这就是一天工期一系列的劳作程序。”杜海臣说。
马铃薯机械化种植是一项集开沟、施肥、播种、覆土等一体的综合机械化种植方式,具有保墒、省工、节肥等优点,采用机械化播种不仅提高了播种质量,还降低了劳动强度。
据悉 ,仰天窝马铃薯种薯扩繁基地,引进中农发种业集团进行带动示范,基地现有入股农户367户1669人,其中贫困户163户691人。在2016年试种试验中,1亩马铃薯种薯亩产5000斤,单价1.5元/斤,毛收入7500元,种植成本2500元纯利润达5000元。贫困户按7∶2∶1分成,其中贫困户占7成,可分得3500元,公司占2成,可分得1000元,村集体占1成,可分得500元。非贫困户按7∶2∶1分成,其中非贫困户占2成,可分得1000元,公司占7成,可分得3500元,村集体占1成,可分得500元。基地还将在原有5100余亩马铃薯种植的基础上增加大蒜和其它蔬菜种植,入股农户收入将稳步增加,争取把小土豆做成大产业。
在接下来的扶贫攻坚工作中,石门乡将立足资源优势,调结构,建基地,培育产业带,实行农机与农艺相结合,加大投入力度,持续打造提升新民村,继续加强宣传培训,积极示范引领,以点带面,重点突破,努力让新民成为绿色、幸福、欢乐、和谐、宜居、富裕之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