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宁“六个着力”开展脱贫攻坚春季攻势行动
作者:李际龙 时间:2017-03-02 阅读:217
本报讯(通讯员 李际龙) 今年来,威宁按照“干部要下去、项目要落实、政策要见效、活动要推开”的要求,以问题和项目为导向,牢固树立攻坚意识,以“起步就是冲刺、开战就是决战”的信心和魄力,“六个着力”开展脱贫攻坚春季攻势行动,确保今年脱贫攻坚再战告捷。
着力摸准扶贫对象。以精准为基本攻略,以问题和项目为导向,组织县乡村三级帮扶干部、驻村干部和“第一书记”,深入开展“遍访贫困户、走访特殊群体、接访群众,看识别是否精准、措施是否精准、退出是否精准,查政策是否知晓、政策是否兑现、政策是否见效”的“三访三看三查”活动,按“54321”包干到户的要求,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和目前仍未识别纳入但确实贫困的农户进行再核查,完善扶贫云系统数据,解决好动态管理问题,做到该纳入系统的一个不能少,不该纳入的坚决不能进,确保识别精准;同时,对2016年已出列的贫困村和已脱贫退出的贫困户逐户进行再回访,提高脱贫精准度和增强获得感,做到该帮扶的一个不漏、不该退出的一个不退,实现真扶贫,杜绝“数字扶贫”和“被脱贫”。
着力实施产业扶贫。以现代山地高效农业理念为引领,以园区建设为抓手,以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为目标,围绕“11153”规划因地制宜发展板块经济和特色产业,着力在地块落实、育苗移栽、田间管理、技术保障、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下大力、出实招,确保按时间节点保质保量抓好烤烟、早熟马铃薯和种薯、苹果、中药材等特色产业,积极发展区域性特色种养业,依靠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增强扶贫脱贫的内生动力和造血功能。健全扶贫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等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大力推行“龙头企业+基地+贫困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农户”等产业发展利益联结模式,助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扶强农业经营主体,让小生产对接大市场,促进产业发展和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着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紧扣搬迁对象,安置地点、标准设计、成本控制,建设管理五大关键环节,着力解决好“怎么搬”的问题;聚焦就业和增收两个主题,强化后续保障,盘活承包地、山林地和宅基地“三块地”,统筹就业、就学和就医“三大问题”,衔接低保、医保和养老保险“三类保障”,建设经营性公司、小型农场、公共服务站“三个场所”,探索集体经营、社区管理、群众动员组织“三种机制”解决好“搬出来以后怎么办”的问题。 根据企业用工需求、搬迁户劳动力素质开展针对性强的就业培训,确保搬迁户转移就业,解决搬迁群众长远生计问题,让贫困群众不仅住上新房子,更要过上好日子,真正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着力实施教育扶贫。按照“校校完善、总体跨越”目标,优化城区和乡村学校布局、补齐农村学前教育短板、补强中小学校舍设施、强化师资配备,进一步完善中小学基础设施、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师资水平,全面改善提升乡村教育条件。按照“精准资助、应助尽助”原则,全面落实国家和专项扶贫普通高中“两助三免(补)”、中职学校“两助三免(补)”、普通高校“两助一免(补)”等资助政策,做到“全面支持、不落一校,对口帮扶、不落一户,困难资助、不落一生”,确保不让贫困家庭学生因贫失学,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同时,创新中职教育发展模式,认真分析劳动力市场需求和贫困户技术需求,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优化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有针对性地开展村民职业技能培训,实现人才输入和市场需求无缝对接。
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聚焦“146”立体交通体系,紧紧围绕“六纵六横十五联八支”路网规划,加快草海机场建设,继续推进2016年动工的农村循环路网及主骨架公路建设;启动实408.7公里循环路网公路、226.2公里主骨架公路建设和普通省道124.5公里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小米、落水洞、川洞海子、雪山水库(扩建)等骨干水源工程;力争启动玉龙水库、赖子河水库、杨湾桥水库恢复增效、草海出水闸等工程项目建设;实施20万农村人饮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新建、整治小山塘511座,到2018年全面完成1190处62.67万人巩固提升农村饮水工程。
着力加强生态建设。深入实施绿色威宁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重点突破县城、草海流域、高速公路沿线以及生态脆弱地区生态植被恢复,确保今年完成荒山造林绿化和退耕还林42.9万亩、石漠化治理32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7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50%以上。强势推进草海综合治理,集中火力打好“三阶段一主体目标”攻坚战,坚决落实省政府关于草海综合治理的最新要求,重点推进前进污水处理厂二三级收集管网建设工程、26个分散式污水处理厂工程、环湖巡护路工程、底泥清淤工程、调水补水工程、退耕还湿工程、草海北坡一期2000亩植被恢复工程、水质监测系统工程、部分入湖河口前置湿地工程等项目,提前实现草海“水清、山绿、景美、人和、鸟欢”治理目标。
通过深入开展脱贫攻坚春季攻势行动,确保今年减少贫困人口6万人以上,实现4个贫困乡镇省级“减贫摘帽”、59个贫困村出列,确保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5%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5%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以上,农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4%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