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7-03-03

三个村官的植树经

作者:陈武帅 时间:2017-03-03 阅读:187


   在绿色威宁三年行动中,基层干部的作用不容忽视,他们不仅带领村民种植一片绿色家园,还积极探索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发展模式。闫涛、王江波、舒应波三人就是典型的代表。
 
闫涛:种植华山松,誓让荒山披绿装
 
  雨水时节,万物润而萌动。在板底乡安坪社区的海坝梁子,社区副支书闫涛带领村民正在栽种华山松。在一望无垠的山梁上,一棵棵华山松在春风里摇曳,焕发出勃勃生气。
  闫涛,一个80后村官,带领村民让昔日荒山披上绿装。说起种树的故事,闫涛有说不完的话。
  由于历史的原因,板底乡村村寨寨垦荒种地,森林越来越少,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
  “上个世界90年代,每到夏季山洪暴发,泥石流常常漫过河堤淹没庄稼,洪水一来村民们都提心吊胆。”村民闫成学说。
  2015年初的一天,闫涛到安平社区海坝的荒郊野外走了圈,到处是青草丛生,没有一棵像样的树木,于是就有了带领村民植树造林的想法。
  没有树苗,闫涛就带领村民种植攀枝树,遗憾的是土壤不适宜攀枝树生长,再加上当年春天气候干旱,攀枝树成活率太低。
  2016年,在板底林业站帮助下,闫涛带领村民开始种植华山松。挖坑、浇水、施肥,从初冬一直种到春天,1万棵华山松终于种植完毕。
 
王江波:种植黄柏树,长短利益相结合
 
  走进百草坪山麓的板底乡,一排排独具魅力的黔西北彝族特色民居矗立在道路两旁。
  板底乡曙光村,虽然土地资源丰富,但因荒山荒地较多,土地贫瘠,“种一坡,收一箩”是曙光村过去的真实写照。
  如何让土地生金,成为摆在曙光村领导干部面前的难题。
  走绿色生态之路,这是村支书王江波带领群众摸索出的致富经验。
  2015年,在王江波的带领下,采用“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方式,成立了百草坪草牧业专业合作社,带领村民种植黄柏树3.5万株。2016年种植53万株,把全村所有的荒地、荒山都种上黄柏树,带动全村所有老百姓致富。
  王江波算了一笔账,一亩玉米每年可产500斤,价值550元,一亩马铃薯每年可产2500斤,价值1750元,而种黄柏树,10年以后每亩价值可达到75000元。
  在种植黄柏树没有经济效益的前十年,群众拿出土地,合作社出树苗和管理,群众可以在树下套种玉米、马铃薯等农作物,既不影响黄柏树的生长,又不减少群众的经济效益,可实现土地收益最大化。
  以前的曙光村到处是荒草坡,光秃秃的没有树,一到雨天,洪水哗哗地往山脚冲。黄柏树的种植,不仅能够为当地老百姓增收致富,同时提高了森林覆盖率,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舒应波:种植高山茶,经济绿色两相宜
 
  时下,走进石门乡观音山社区绿茶种植基地,到处是种植高山茶的劳动场景。成片的荒山里,已种上了一棵棵茶树。采访时,社区支书舒应波正带着合作社社员在忙着挥锹填土、浇水施肥、栽种茶树。
  据悉,海拔2000余米的观音山社区,有深邃的观音山大峡谷,落差较大,云雾缭绕,空气湿度大,适宜种植高山茶叶。
  近年来,在社区支书舒应波带领下,村民成立了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2016年种植高山茶500余亩,今年预计种植高山茶3000亩。
  “种植高山茶三年后就可采摘茶叶,种茶不仅可以绿化荒山、有效利用闲置土地,还能增加村民的收入,可以说是一举多得。”正在基地劳作的舒应波高兴地说。
  如今,观音山社区生态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规模逐渐扩大,“第十一批农业产业化经营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示范社”、“贵州绿色生态企业”等称号是对舒应波带领村民种植高山茶的肯定。
  种植绿茶,石门乡正在探索经济绿色两相宜的生态之路,既要金山银山,又绿水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