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上石门有出路
作者:陈武帅 时间:2017-03-07 阅读:307
一
山高谷深,即便是到了中午,石门乡也常常云雾缭绕。
两年前,能有一条好路出山,是这个贫困人口占总人数四分之一的地方,人们最大的期盼。
观音山社区小学老师马杰说,以前出去的时候,骑摩托车,浑身上下都是泥巴。别人看到也不太好,我们就找一个废弃的房子,把事先准备好的外衣换了再出去。
石门要脱贫,路是必须先破的题。
2015年10月,石门乡交通建设会战打响,不仅要连通县城威宁,还要实现下辖12个村和社区,村村寨寨通油路。
不仅如此,石门乡还要修通高速路,届时威宁到石门车程从现在的3.5小时缩短至1.5小时。
贵州桥梁公司项目经理许高说,我们修这个路,基本上海拔都是在1800米以上,所以我们叫做“修天路”。有的地方倾斜到70度,因为这里被地震震过,一挖有可能就要造成山体滑坡,所以只有到10公里以外去拉石料。
如今,石门乡村村寨寨都修通了水泥路,家家户户都有致富产业。
二
山路修通了,教育才是石门最大的出路。
教育怎么抓,石门乡以改善教学环境开始,目前石门乡每所学校都有塑胶跑道,一幢幢新修的教学楼拔地而起,成为大山里最好的建筑。
留住人才,是石门乡教育的一大抓手。
在石门工作的老师每月比其他乡镇多500元边远津贴,威宁还从县直中小学、幼儿园选派老师到石门支教一年。
威宁海边街道幼儿园教师刘欣,2016年到石门支教,这个农村长大的女孩第一次到石门还是被石门恶劣的教育环境震惊,看到孩子们求知的目光,这个90后一咬牙就坚持了下来。
教育事业的发展,土生土长的石门乡人大主任杨鼎感受最大,他说2016年石门乡考取了40多个大学本科生,创造了石门乡考取大学人数最多的记录。
“对于没有考取大学的学生,石门乡还推荐到各级学校读职校,一人学会一门技术,一家人脱贫就有了希望。”中直部门选派到石门驻村的重庆招商集团干部殷正亮说。
三
“各位乡亲,快起来参加升旗仪式了!”这是新营苗寨大喇叭里响起的广播。每到星期一早上8∶30分,随着雄壮的国歌声响起,石门坎社区新营苗寨数十位苗族同胞准时起床整齐站立,参加升国旗仪式。
石门乡人大主人杨鼎介绍说:“搬进新居的苗族同胞非常感激党和政府的帮扶,许多村民都自发赶来参加升旗仪式。”
老韩是参加升旗仪式最积极的人,自从搬进新营苗寨新居后,老韩心里乐开了花,他打心里感激党和政府,感恩的心溢于言表。
老韩的转变还得从一句顺口溜说起:“忆往昔,泥土墙,茅草房,支口锅来铺张床;到如今,小青瓦,白粉墙,真皮沙发弹簧床。”
原来从2015年3月起,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了《威宁石门坎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2013-2025年)》,目标是将石门坎塑造为“西南苗疆文化圣地,东西方文化汇聚传奇”的旅游精品和名片。
由此,石门坎社区风情苗寨、老集镇风貌整治拉开序幕。
2016年8月底,石门坎社区完成游客接待中心、加油站、九曲花街等重点建设项目,风情街区和移民安置点也基本成型。
一批“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带和示范点,把石门旅游带到一个空前的高度,也为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
在石门街上有一家农家乐的牌子打得也很有“高度”,叫“石门坎农家乐”。要知道上个世纪初,从欧洲寄来这里的信件注明“中国石门坎”就可以收到了。
这家农家乐的老板是苗族同胞杨志。
“我这农家乐光装修就花了25万元,5张餐桌可同时容纳50余人就餐。”杨志介绍说。
说起以前的经历,杨志说他以前跑石门坎到威宁的大巴车,多年前还拉煤炭搞运输。如今,看到石门坎旅游发展的美好未来,在“三鞋干部”的帮扶下,杨志转型开起了农家乐。
杨志经营的是坨坨肉、蒸腊肉、红烧蹄膀等苗家特色菜,“石门坎农家乐”开办以来生意还不错。
“平均下来,每天保持有1.5桌的客人。”杨志说,“因为要请厨师和小工,收入中的一部分要用来支付他们的工资,现在的客源基本上只够保住餐馆运转下去。”扩大经营规模,做大做强石门坎特色农家乐,这是杨志的梦想。
开餐馆的杨志也是石门坎升国旗仪式的积极参与者,他说没有党和政府的支持,没有各级干部的倾情帮扶,石门坎的变化不会这么大,幸福不会来得这么快。
在新营苗寨小广场上,国旗在朝阳里迎风升起,阳光从寨子里倾洒下来,映着老韩幸福的笑脸,在老韩深情的目光里注满对党和政府的感激和对未来生活的无限憧憬……
“小青瓦,雕花窗,打开窗子亮堂堂;门对门,户对户,相互串门话家常;有酒拿来喝,有肉拿来尝,互助互帮暖洋洋。”升旗仪式结束后,高兴的老韩还唱起了自编的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