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7-03-08

“小胡支书”:23岁的青春行走在“团结”

作者: 时间:2017-03-08 阅读:232


 (上接1版)

胡钧溥 (右二)与村民交谈
 
“到脱贫攻坚的最前线去”》》》
 
  今年23岁的胡钧溥,出生在威宁的一个普通家庭,去年刚刚本科毕业,是一名共产党员。
  “到脱贫攻坚的最前线去,誓要拿下脱贫攻坚最前线的阵地!”这是他的铿锵壮语。
  大学毕业后,他带着自己“到脱贫攻坚最前线去”坚定决心,来到了贵州省最偏远的石门乡团结村,立志扎根基层,坚守脱贫攻坚战斗的最前线,
  是什么让他从大学象牙塔直奔脱贫攻坚最前线,从一名大学生迅速转变为一名在脱贫攻坚前线“厮杀”的“战士”呢?
  “我每每想到入党时的宣誓誓言,就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前线’”。他这样告诉记者。
  胡钧溥打上行李背包,一到石门就直接在村里住下,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
  在村里,他用脚步丈量土地,用行动践行诺言,在田间地头论产业,在群众会上谋发展。
  刚到村里上任,他就请上村支两委成员,一个组一个组地挨家挨户走访,用6天时间走完全村6个村民组,在心中刻下了团结村的基本轮廓,了解了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他与村两委一道绘制了村里精准扶贫的作战图。
  “泥泞道路上每多了一个脚印,我的心中就多一份工作的底气。”他说
  由于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农村的许多工作实际需要他更多地学习。在村里工作的过程中,他主动向村两委成员学习,向群众学习,征询群众意见,依靠群众力量,与大家一起一步一个脚印地推动团结村的发展。
 
“两支电筒和两根竹竿的感动” 》》》
 
  在走访中胡钧溥发现,团结村的合作医疗参保率是石门乡倒数第一,很多家庭因未参保而承受着巨大的“因病返贫”风险。
  他告诉记者,“村民少一分‘风险’就会多一分‘安定’,在团结村,交纳医疗保险金和养老保险金,就会让群众多一份脱贫的保险”。
  团结村六组,地处贵州与云南交界的边界上,从团结村村活动室出发,要走一个多小时的山路。
  2016年12月21日,冬至这天,他与村两委一道,从团结村最边远的第六村民组最偏远的金贤斌家开始,一家一户地去说政策做思想工作。
  在金贤斌家,经过一番苦口婆心的劝导,金贤斌明白了交参合金的意义,也答应交纳参合金,但就是一直闲聊,不肯交钱。直到傍晚胡钧溥才明白,因为那天金贤斌母亲家杀年猪,村民们觉得小胡支书人很好,想留他在家里吃顿饭,所以就一直在拖延时间。
  拗不过一家人的热情,吃过晚饭后,金贤斌一家交纳了合作医疗保险金。出门时,天已黑,金贤斌从家里拿了两支电筒借给胡钧溥一行3人,方便他们走夜路。又给了他们两根竹竿,叮嘱他们作为防狗和防野猪的“自卫武器”。
  那晚,胡钧溥一行顶着寒风细雨,冒着被野猪袭击的危险,踩着泥泞湿滑的道路,走回村活动室驻地时,已经是晚上11点。这次的经历让胡钧溥明白一个道理,“你把老百姓的事记在心上,百姓一定也会把你放在心上”。
  “那两支电筒和两根竹竿,一直感动着我,让我更加坚定了做好群众工作的信心和决心”,事隔多日,小胡支书依然感动着。
  就这样一家一户的劝说后,团结村的参保人数增加了一倍,把群众因病返贫的风险降到了最低。
 
   “解决‘老大难’问题才能走上致富路”》》》
 
  在石门乡,广大人民群众最迫切的希望是解决行路难和吃水难。这个“老大难”问题在团结村表现更为突出。
  在群众大会上,胡钧溥得知团结村的群众曾经4次自发修过一条路,因施工难度较大均未成功。
  通过实地调查后,胡钧溥了解到,如果从团结村李家沟修路连接到邻近的营坪村,那么从团结村到石门乡集镇中心的距离可减少近一半的路程,而且这条路海拔稍低,冬季不易凝冻,不仅可以将团结村的通村路两头接活,还可以解决团结村现有通村路因海拔较高,冬季极易凝冻,安全隐患大的问题。于是,胡钧溥积极向乡里争取,目前,该通村路已经完成了路线勘测,今年底便可建成通车。 
  同样在团结村李家沟,胡钧溥得知这里有一股优质的泉水后,第二天就在群众的带领去了解实情,沿着陡峭的山路走了1个多小时,在确定李家沟的泉水优质且水源稳定后,他立刻向上级汇报,经协调,决定在李家沟建设提灌工程,现已完成勘探设计工作,该工程完工后,将覆盖团结村80%的饮水困难群众,有效解决团结村受困于季节性缺水严重的老大难问题。
  “只有解决了像饮水困难、出行困难这样的‘老大难’问题,村民们才能走上致富路”, 小胡支书高兴在说。 
 
“村里要发展甜蜜产业” 》》》
 
  在走家窜户的走访中,胡钧溥发现团结村有许多群众养土蜂,在与养蜂群众多次交流后,他与村民一起决心发展养蜂产业。
  他将所有养蜂人召集在一起,共同商讨养蜂产业的发展思路。在群众会上,大伙非常积极,你一言,我一语,商量出了对策:建设一个养蜂基地,在基地周边方圆5公里内种上可提供蜜蜂采花的经果林,以提升蜂蜜质量和产量。从而以点带面,将村里原来分散的多个养蜂小组逐步串联起来,力争实现在花季时满山遍野的花海,在收获时树上有累累硕果,将团结村打造成名副其实的“花果山”。
  目前,这个养蜂的“甜蜜产业”已经完成了基地选址,正在筹备招引野蜂事宜,还组织了养蜂的村民外出学习养蜂技术。项目方案已报相关部门审核,预计3月底可动工。
  小胡支书把这个项目称为“甜蜜产业”。他坚信,村里科学的脱贫攻坚措施一定能让村民们过上像蜂蜜一样甜美的“甜蜜生活”。
    
“情人节”里的“真情告白”》》》
 
  在采访接近尾声时,在小胡支书的“微信朋友圈”里,记者发现了一场特殊的约会:
  “2月14日,情人节,没有电影,没有鲜花,没有女孩,但却多了一个浪漫约会,晚上8点召开群众大会,大会上群众们都很积极,他们想到村里的大梁子上养牛,想在水井湾里养猪,想在坪子上种大毛竹……村民们迫切想发展各种产业的愿望,让这个情人节我们大家的‘约会’温馨不已。我们大家约定,明天就去实地考察这些产业发展的可行性。”
  这场特殊的约会,在胡钧溥的朋友圈里,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赛过了所有的玫瑰和约会,得到了大家的点赞。
  大家点赞的,正是胡钧溥带领团结村群众发展产业的强烈愿望的“真情告白”和对贫困群众“深深的爱”。
  在采访归来的路上,团结村的一位村民组长还告诉了记者一件事:小胡支书在走家蹿户的走访中,看到部分群众生活困难,他总是记在心上,积极为他们解决不时之需。就在春节前,小胡支书还为村里的困难群众募集了20件羽绒服,24双鞋子,60灌奶粉。由于他在村里工作忙,没时间去县城领物资,他托好友帮忙将物资用客车带到石门街上,自己贴运费,又到乡里把物资带到村里发放给困难群众……
 
短评: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农村是国家的根,是国家的基础,也是好男儿战天斗地的广阔天地,更是贵州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在边远之偏的石门、团结村的土地上,胡钧溥用他23岁的青春,扫去迷茫,坚定信念,带上无畏的勇气,扎根基层,融入群众,从大学象牙塔直奔脱贫攻坚最前线,从一名大学生迅速转变为一名在脱贫攻坚前线“厮杀”的“战士”。
  正是有了千千万万像胡钧溥这样不负期许,谱写青春壮歌的党员干部,我们的脱贫攻坚才会胜利,我们的小康梦才会实现,也一定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