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7-03-09

荒滩谋产业 深山谋发展

作者:马召凤 时间:2017-03-09 阅读:184


 荒滩谋产业 深山谋发展
——访龙场镇返乡创业带头人许国文
记者 马召凤

  “收工了,收工了。”
  “拿好各家的工具,明天早上我们还在这里集合。”
  拖拉机发动的声音、农民们收拾东西回家的声音,还有村子内各类鸟儿的叫唤声。
  这是3月份长坪村的蔬菜基地,忙碌,吵闹,涌动着春潮。新一轮的春种来临,这个春天的长坪村,没有别处更比这里热闹了。晚上近7点钟,眼见着百姓们都回家了,许国文还没走,他在地里头转了一圈又一圈。看看谁家有没有落下什么东西,检查检查是不是每一处的工作都做得妥帖。待到他忙活完毕,眼前已经是一片黑了。这个春天可把许国文忙活够了。
  看着如今蔬菜基地内的繁忙热闹,谁也不曾想,在几年前,这里依旧是一片荒滩。大雨天,这里是一片泥泞的大水塘,而在干旱的日子,地面上的裂口像一条条醒目的伤疤。
  直到2015年许国文回到了家乡,这片荒芜的土地才又渐次换发了生机,成为全镇都闻名的蔬菜基地。
 
远走他乡谋出路
 
  在长坪村,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农户们的地多是在山间,土层薄,收入低,一年到头的劳力和资本投入地里,往往只够一户普通人家糊口。
  “再没有比在土里刨更没意思的了。”于是,2008年,许国文就离开了家中的一亩三分地。他的第一站是浙江,在这里,他在工地上帮人家刷墙,也在菜地里帮忙摘菜。2010年,许国文又回来了,他终究适应不了外面的生活,又回到了长坪村的土地之上。
  “在不住,想家呀。”回到了长坪村,许国文又拿起了家中的那一套农具,开始了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直到2013年,儿子上了高中,家中的经济再一次出现了拮据,为了应付儿子读书的经济需要,已经临近50岁的许国文又一次背井离乡,在湖南湘潭,许国文一直待到2015年。“人家说我年纪大了,死活不留我”因为年纪太大的原因,在湘潭的蔬菜基地内,许国文被辞退了。
  “以前没钱了,还能到外面打工,现在人家都嫌我年纪大,不回来又能如何”。当外出谋求生路的方法失效之后,这位朴实的农民已经到了知天命的年龄。但是他却提溜着一口气,怎么也不认命。
 
回到家乡种蔬菜
 
  2015年,回到家乡的许国文有些沮丧。孩子读书怎么办?一家人的开销怎么办?一连串的问题摆在他的面前。那一阵子,他每天闲着就在村头各处转悠,寻找着适合发展的产业。就是在长坪村的这个坝子里 ,许国文的忧愁化作了口中一根接着一根猛吸的烟。直到他看到了坝子里那块荒滩,许老汉一下子醒悟了。“对,就是这里了。”
  “就在荒滩上建一个蔬菜基地,我就不信我们村整不出蔬菜来。”就是凭着这股子不认命的劲儿,许国文愣是把一片多灾多难的荒滩捯饬成了今天的蔬菜基地。
  下定主意之后,许国文就到了村委会寻求意见,最终以一年2万元的承包资金将这片土地承包下来。
  翻土、播种、插秧……说干就干,许国文就这么在这一片土地上干起了自己的事业。因为这个坝子地势低洼,常年遭受洪涝,许国文四处咨询处理的办法,经过几番处理,这片坝子终于稳稳当当的种上了蔬菜。第一年,蔬菜长势不错,300亩的滩涂就这么成为了一片绿洲,在龙场镇,如此规模的蔬菜基地还是第一个。
 
扩大规模促就业
 
  今年,许国文的蔬菜基地开始种上了三膜马铃薯,共计140亩。每天,附近的村民有将近30余人参与到他的基地内工作,每人每天能够有60-80元不等的收入。这种在山区发展蔬菜种植的模式也渐渐带动了当地百姓的蔬菜种植热潮,眼见着许国文的蔬菜不断销往外地市场,越来越多的村民都加入到了蔬菜种植的行列。
  “现在很多老百姓都跟着种了,虽然每家种的都不多,但是还是有好几十家加入蔬菜种植了”。在当地,蔬菜种植渐渐打开了百姓们产业致富的视野。百姓追随着许国文种植蔬菜,许国文则负责外出找市场,回来带技术。每一年,许国文都到安顺、六盘水或者昆明等地考察市场,将外面蔬菜市场上的信息带到长坪村。又将长坪村的蔬菜一车一车拉往外地。
  今年,许国文32岁的儿子许勇军辞去了在浙江打工的工作,回到了家乡帮助父亲创业。